温州市龙湾区温州育英学校 曹荣亮
书 目:《有效教学十讲》
作 者:余文森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教十几年来,一直困绕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最近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真正体会到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浇灌,才会开出美好的艺术之花,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
在以往的几年教学中,我常常是很严格地要求学生,这个应该做那个不应该做,但课堂上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此,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对照余教授《有效教学十讲》,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三维目标整合是教学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原动力。
余文森教授提强调教学中的 “ 三维目标 ” ,而不是 “ 三种目标 ” , “ 三维 ” 与 “ 三种 ” 有着本质的区别。余教授强调三维目标整合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三维目标整合的理念。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说: “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 如果一堂课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评价这节课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传统教学只有单一的知识目标,教师重在传授知识;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标的整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传递了人与技术和谐共融的现代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关注和整合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信息技术课程既要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课堂上要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以及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 “ 渔 ” ,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基于这一点我们的教学不该将教材中某个例子教学生一步一步操作,如果这样学生只会模仿,而对于作品任务的解决仍会无从下手,所以对于作品设计的课堂,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先学会分析设计,规划出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再去学习技能解决,这样有助于技能的有的放矢,使技能实现有效,尤其是学生学会一种面对问题探究技能解决的求知心态与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笔者认为一堂有价值的课,体现在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课堂学习,完成课堂任务,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二、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鲜活的生命力。
余文森教授提倡课堂教学中的 “ 对话 ” ,强调了课堂教学是 “ 双向沟通、共同学习 ” 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 互动课堂 ” 。而 “ 互动的课堂 ” 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课文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课堂教学基本上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形式开展下去的话,往往就会出现学生被动回答,被牵着鼻子走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其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被完全抹杀掉,更不可能在师生之间产生信息的互动、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互动、精神的互动,即使师生是在互动,也决不能算作是有效的互动。那么,怎样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呢?
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老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在一步一步的交流中形成对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建构。中国老师一般以考试成绩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因为课堂互动也被列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如果一个学生整个学期都一言不发,即使考试成绩再好,也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形成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的课堂文化,非常重要。发展学生 “ 好问 ” 的天性,鼓励提问,即使学生的问题 “ 幼稚可笑 ” 。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力给予满足;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设定的标准答案,要找出合理成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创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文化,根据我对许多名家的教学分析,这种课堂文化大概可以概括为 “ 三声 ”“ 三话 ”“ 三交 ” 。首先要有三声,说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去观察三声,这个三声不必要去仔细听,第一就是掌声,第二就是笑声,第三就是辩论声,这个掌声可能鼓出来也可能没鼓出来,就是这节课精彩,笑声就是这节课有趣,辩论声就是这节课大家有侃。如果一堂课有掌声笑声辩论声,说明这节课是一个好的开始。一堂课要有三话,所谓三话,是指学生要说自己的话,不是学生在重复老师的话;学生应该有真实的话,而不是说的假话;学生应该说有创见的话,确实是自己的看法。最终课堂还应该是一个这样的阵地,是一个交流的阵地,是一个交锋的阵地,是一个交融的阵地,即有三交。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的活跃起来。一个有效的信息课堂学习活动应该能够让学生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愉悦,让课堂成为精心策划、制作、精雕细刻的艺术品;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涌动起来,体现生命的价值,从而构建有效的学本课堂,焕发出光彩。
三、教师个性化发展是教学最强有力的推动力。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在多个章节阐述了关于有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及其专业发展的内容,教师是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 从课改开始,我们今天学洋思,明天学杜郎口,后天又学东庐,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否定,就形不成自己的东西。我们提倡个性化的学生,首先得有个性化的教师。教无定法,为什么一定要用一个模式框住教师呢?当教师没有个性的时候,课堂怎么可能个性化,又怎么让学生有个性? ”
个性教育理念的框架中必须包含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个性化教育才有更广阔的空间。个性化教学,每个人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 “ 我 ” 的优势,这时候老师就开始动脑筋了。老师,从个性化教学实践中整理出属于自己的 “ 教学模式 ” ,这也推动了专业化发展。 “ 一人一品 ” : “ 就是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到最后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 最大的模式就是没有模式。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他独立的人格 , 注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这样他才能成为 ‘ 自己 ' 。 ”
老师的个性化推动了课堂的个性化,也进一步推动着学生的个性化, “ 个性的鲜活必须在一定条件下:第一,完成教育目标;第二,有利于教学;第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发扬个性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不能打着个性的名义,想怎样就怎样。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但必须有共性的东西。确定了一个大目标 —— 就是 ‘ 三个生命 ' :教有生命,有生命地教,教给有生命的人。不少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这一点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也必须随之发展,有时往往仅靠一己之力是单薄的更多的是需要团队的协助,教师之间随时在一起讨论教学中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样的研讨,能把教师身边发生的、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适时解决,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新课程实施有力发挥了教师的个性化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提升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教育名家为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分享了高规格的 “ 文化大餐 ” 。但我知道,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践行的策略并不是用一二三点就能说全的,也不是仅有这一二三点就能实现的,在以后执教的过程中我还会继续学习余教授的教育理论,不断的实践、反思,加强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用教学智慧去打开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大门,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 “ 豁然开朗 ”“ 茅塞顿开 ”“ 怦然心动 ”“ 学有所悟 ” 。相信凭借我们的热情,智慧,一定能让孩子们的脉搏和我们一起跳动,思想和我们一起碰撞,真正做到省时、省力、高效,开创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