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教学叫“简约”

温州市中通国际学校 陈思思

 

书 目:《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

作 者:吴忠豪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前,我总觉得语文教育教学的因素很多,这过多的课堂资源堆积、重叠,很显臃肿。研究教材时有钻进去就出不来的错觉,因为往往有品不完的内容,提不完的问题,理不完的知识点,说不完的话语,想面面俱到,却如蜻蜓点水,一面也没落到实处。近日有幸阅读了吴忠豪老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书,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抓住本质的,去掉非语文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有所得,正所谓“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反思我们现在的教学,往往出现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到少,教学侧重点难体现等教学现象。其实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教师在把握住教学的整体框架、结构的前提下,让课堂教学内容围绕语言的学习为主,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舍弃一些可以舍弃的东西,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体现一种素色、素面、素读、素本的“素文化”,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这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而吴忠豪老师在书中列举的 12 处课例,无论是“理解与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还是“围绕课程内容来选择适合的语言训练点”等等,也无疑都在指向语文教学的初衷:追求简约而实效的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用实实在在的方法,使学生有真实的收获;用简约的方式,使我们的课堂丰满有效!简约是我们语文教学瘦身的法宝。基于此,我也对自己这些年的课堂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要学的一些知识学生已经知道了怎么办?——正视起点,简约启动

  吴忠豪老师的课例《桥》中,磨课团队重点关注了课文“怎么写”的课时教学目标,并真正做到了课时目标的“精确妥帖”,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围绕“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目标展开,“利用悬念展开整体感知,运用拓展延伸解开悬念”等等手段,目的非常清晰,这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和理解力的必要条件。所谓以小见大,一课一得,也就是这个道理。反思我的课堂一:

【问题凝视】整体感知课文——“磨刀不误砍柴工”

  [ 课例 ] 《题西林壁》的课文整体感知环节

  教师在揭示课题后,便提出:

  • 自由朗读古诗,把诗歌读流利正确。
  • 思考: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笔者在课堂巡视间发现,一大部分学生不仅能读,而且还能摇头晃脑地背诵,甚至对这首诗所表达的哲理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成因透视】

  据调查,全班 70% 以上的学生在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之前,就在家长或自己兴趣的驱使下展开相关阅读,对它的内容、蕴含的哲理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教学中自然不能把他们当作一张白纸。而留意上面的教学过程,我们会发现——

  1.过程内容平面化,束缚“自主”。 学生的朗读只是为了走整体感知的这一俗套的环节。面对他们的早会背诵,此时的活动只是在“奉命操作”中作平面运动,导致了“小和尚念经”现象的发生,这样的整体感知只是成了教师自己的一个过渡性的环节。

  2.过程目标单一化,窄化“自主”。 对于自己知道的却又不是真正了解的“诗理”进行整体感知活动,是个难得让学生整合已知与未知,进行阅读思考的好机会。

  可是学生已经知道了结果的整体感知,有什么用呢?刀该怎么磨呢?

【出路审视】

  学生已知,其实是一件好事!当学生已经会了,自然不需要教师好心地让学生不厌其烦地再进行浅层次朗读和感知。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比比皆是,而我们教师为了“完美”地呈现自己的教学设想,漠视了或淡化了这些。要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新意和实效,我们要正视学生的阅读起点,简约启动。问题是我们如何顺应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个事实?如何对学生作简约启动,进行更具挑战性的价值引导:

  1.自主感悟必须体现整合。 当学生对新知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时,要创设有更大思维空间的感悟任务。这个任务要充满“诱惑力”,能够使学生在感悟中“入情入境”,“思接千载”,体味感悟的充实与舒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跳出原有的教学框架,选准学生感悟的生发点,情感蕴积的释放点,纵横捭阖的联结点,融理解、感悟、内化、运用于一炉。

  2.自主感悟必须拓展延伸。 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得到阅读感悟的过程,教师更有责任为其构思思维碰撞的平台,进行最大限度地拓展,要尽量地延伸,让学生在课外大视野中探究,从而获取人文精神,习得言语智慧。

  所以,上例的自主探究不妨作如下修改:

  ( 1 )起点调查:关于庐山,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连绵起伏   风景秀丽……)

  ( 2 )与作者交流碰撞:自由读古诗,你觉得作者看到的庐山是怎样的?你从哪里读到的?

  ★ 横 ——连绵起伏   山峦起伏   连绵不断。

  横看成岭—— 横着看过去是连绵起伏的山岭。画图感知—— ﹋﹋

  ★ 侧 ——高耸入云   奇峰罗列

  侧成峰 - —— 从侧面看过去山峰高耸入云或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画图感知——⊥⊥⊥

  ★ 远近高低 ——层峦叠翠   古木参天   怪石嶙峋   深沟幽壑   悬崖峭壁……

  远近高低 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和低处看过去,庐山所展现出来的样子各不一样

  ( 3 )矛盾反思碰撞:

  • 一座庐山,为什么展现在我们和作者面前的模样却是各不相同。
  • 是什么让我们对庐山面貌有不同的看法?
  • 从这首诗里你明白了什么?

( 4 )拓展延伸:像这样富有深刻哲理的古诗还有哪些?

  二、园地练习类型丰富怎么办?——整合瘦身,简约明快,不需要一味细腻

  课例 2 《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磨课团队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长文短教,提高了课堂实效。那每个单元一次的语文园地是否也可以迁移此法,来进行整体瘦身,合理安排模块教学呢?反思我的课堂二:

【问题凝视】园地教学——“串成的项链有点沉”

  常常听到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学习园地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很多,尤其是一些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真的是师累,生更累!哪有时间做巩固练习,哪有时间再进行拓展。

[ 课例 ] 四下五单元   语文园地教学

  老师的教学方式往往通过一题一题地呈现,先让学生交流,然后再一一讲评,所讲、所做的也只是一个知识点,而不是从整个单元出发,理解运用这个知识点。

【成因透视】

  目标越多,每个目标分配的时间就越少,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没有抓住。正如孔子所说的“少则得,多则惑”。

  许多老师在课堂设计中,尤其是在园地教学中,只是较为简单地呈现教材,以至课堂教学时零散教学,把知识点设计得太过单一以致琐碎。让学生循着教师“精心雕刻”式的设计,走标准化的路线,费时费力,学习中缺乏一种探究的乐趣和重新发现的喜悦,无形中压制了学生的阅读整合思维。

  许多老师认为练习中每个知识点的设计应该有明显的“起、承、转、合”。殊不知,这种过分细腻的练习形态,让我们的老师不知不觉陷入到操作主义与技术主义的误区,让我们的学生陷入简单掌握的可能性浪费中。

  正所谓,每题必做,每题必讲,每题必拓展,颗粒饱满的珍珠串连在一起,串成的项链确实有点沉!

【出路审视】

  我们不需要零敲碎打,一味细腻,而需要有“简化瘦身、整合瘦身”的设计胆量。根据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作一个均衡的安排,当练习过难时,需要的是教师对知识点进行“剪枝瘦身”,结合单元整体让学生作更有价值的阅读积累思考:

  1.削枝强干,简化瘦身。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所选的课例都有厚重的人文文化,例四下第五单元让一个个年仅 10 岁的孩子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其实是有点“拔苗助长之感”,我们语文老师即是教材内容的传授者,也是教材内容的再编者,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固本培元,消枝瘦身”,剪掉“徒枝”,保留“果枝”,让有限的“肥料”集中用在长果子上。如四下五单元的习作练习——热爱生命,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胆简化成编一期主题为“热爱生命”的小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编辑小报的能力,还让学生再次体悟生命的真谛,可谓一举多得。

  2.整合瘦身,丰富思维。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学习园地的教材,加以整合运用,整体回顾,基本上都可以把它上成每个单元的复习整合课。通过这样的整合园地教材设计,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得更扎实,接受新知识也更加顺畅一些。再举一反三,进行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运用语言能力也更强了。

  ( 1 )由平面到立体:(怎么样   )的(   谁 )给我印象最深刻。(旨在复习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积累描写人物的词语。)

  ( 2 )由规范到变式:   教学成语故事。

  ★出示:祖逖 t ì(     )

  ★你从哪里看出来?词语:凛 l ǐ n 冽 li è的寒冬  炎热的酷暑

  句式:无论……还是……   一……就……

  从此之后,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

  ( 3 )由单一到多元:★教学名人名言: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列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理解运用

  别人只学一个小时,我就学两个小时,经过长时期的坚持努力,我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了,人也越变越聪明。这真是(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 列宁)              

  ……        

【深度聚焦】 。

  什么是简约?重点突出为简,厚积薄发为约。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就是语文课瘦身简约的一个过程。语文教学的简约说到底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和文本之间能进行更为深入的充满智慧的对话,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力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

1.应有的原点扣问: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习型环境下的课堂,早已不是“未知到新知”的习惯性形态。原来的对所学知识的“未知”基础不存在了,代之以学生在“先期学习”中对某些知识的“有所知”。因此,上课前或上课初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在课前哪些字词已识?哪些似是而非?哪些一点也不理解?

  ——利用哪些学生的起点?如何利用?

  ——这节课有上与没上的区别在哪里?

  ——这节课后学生的思维能有哪些增量?

2.应有的教学策略:学会等待。

  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的课堂不需要“热闹”,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默默思考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所以学会等待,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教师才能在“场”中从容检索、缜密思索,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选定教学的最佳路径和突破口,简约我们的语文课堂。

3.应有的教学精神:真、实、活。

  我们太习惯于讲透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我们太习惯于给我们的教学“添枝加叶”,我们太习惯于“热热闹闹”的课堂……却忽略了崔峦先生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求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因为,

  简约是一种理念,使教学过程清清爽爽。

  简约是一种深度,使语文课堂充满张力。    

  简约是一种底气,使语文学习扎扎实实。

  简约是一种境界,使语文教学回归自然。

   诚然,吴忠豪老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书更深深地冲击着我的大脑,其实语文课,就应该追求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词味、句味、文味、读味、品味、书写味,滋味、意味、趣味、情味和韵味。

 

 

©2006—2014 教师话坊
浙ICP备 0701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