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听花落

温州市越秀学校 季贵国

 

书 目:《人间词话》

作 者:王国维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说起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探究实属机缘巧合,当时正在开设《国学入门》的选修课程,随意翻看《鲁迅全集》时,发现里面有一段鲁迅对王国维的评价: “ 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 (《不懂的音译》),于是想着系统全面地了解一下这位 “ 国学大师 ” 。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被誉为 “ 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 。走进王氏的学术殿堂,你一定会惊讶、赞叹、折服于他的建构的座座丰碑,文学、史学、哲学、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 …… 一座连一座,美轮美奂。其涉猎之广,研究之深,让人叹为观止,真不愧其 “ 国学大师 ” 的称号。

  当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传统士大夫苍老而悲凉的的身影,在颐和园昆明湖的一汪碧水中缓缓沉没之后,留给世间的只剩种种臆测,声声叹息, “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 (《人间词 · 蝶恋花》)

  在文学上,王国维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最著名的,当推这本《人间词话》。翻开《人间词话》,短短六十四则,看似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但细观发现,实则字字珠玑,句句精辟。王国维在第一则里开宗明义地提出: “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 ” 这里提出的 “ 境界说 ” 不仅是全书的理论精髓,而且也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

  什么是 “ 境界 ”? 《人间词话》第六则中说得极为明白: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

  自古文学讲究境界,境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同时也指创作之境,某种文体境域,甚至某种艺术造诣。而 “ 境界 ” 一词最早盛行于佛教信仰者之口,指的是教义的造诣境地。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所认为的境界之 “ 境 ” ,除了客观外界的 “ 景物 ” 以外,也包括人的主观世界的 “ 喜怒哀乐 ” 等 “ 真感情 ” ,而且在他看来,词的创作表现人之 “ 喜怒哀乐 ” 等这种 “ 真感情 ” 是最为重要的。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文学作品只有表现了人的这种 “ 真感情 ” ,其所描写的各种客观外界的 “ 景物 ” 才是 “ 真景物 ” 。

  所以,王国维非常看重词人的 “ 真心 ” ,认为 “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第十六则)。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犹为推崇两个人,一个是李煜,另一个是纳兰性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十五则说道: “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 ,李煜成为词史发展的一个主要的里程碑。究其原因,李煜 “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 (第十六则), “ 故后主之词,天真之词也 ” (第十六则删稿),这也正是 “ 词人(李煜)所长处 ” 。王国维还赞扬李煜这样的 “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 (第十七则),甚至说: “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 这样以 “ 赤子之心 ” 、 用血书成的词才是真正的优秀作品。而纳兰性德也是这样,因其 “ 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 故而王国维赞叹 “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 , “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这些词论虽然对南宋诸词人有失偏颇,但也说明了王国维 “ 境界说 ” 的关键,应在于作品所表现的人的各种 “ 喜怒哀乐 ” 之 “ 真感情 ” 。

  词的创作讲究 “ 真景物 ” 、 “ 真感情 ” ,文章的写作也是这样。当前学生语文写作中,描绘具体人事物失真,没有感情就无病呻吟的情况大量存在,必须引导他们 “ 真情回归 ” ,只有情和意和谐统一的文章,才算得上是好文章。

  说到文学创作,一定提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派别。《人间词话》在第二则中也提出词 “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 在此可看出,理想家主要是造境,着重于虚构、主观想象,类似于现在说的浪漫主义派,而写实家主要写境,将客观事物真实的描写出来,类似于现在说的现实主义派。

  但二者又不是绝对的划分,因为 “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联,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 (第五则)所以 “ 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第二则)

  从境界来区别作家的流派,我认为这是王氏的创新之处,这里的境界是指一种文学审美观念中体现的文学风貌。但王氏的意图应该并非普及文学派别的常识,其重点在于突出 “ 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这一创作方法。作品要有境界,要传达境界,就离不开作者的言情体物。境界要真实地传达才能让读者认同,才能 “ 成高格 ” 。那么这个真实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介于理想和写实之间。 “ 小桥流水人家 ” 很有境界,不仅仅在于它的写实,同时也在于它邻于理想。 “ 石桥河流瓦房 ” 虽然同是写实,但它的境界相比而言就逊色不少。所以,往往要求绝对的真反而失去了事物的本真,就像常言道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可以说王氏关于词的创作,对造境提出了合乎自然的制约,对写境提出了邻于理想的期待。自然与理想熔于一炉, “ 景 ” 与 “ 情 ” 交融成一体,这才是上等的艺术境界,也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 “ 意与境浑 ” 的境界。而王氏所盛赞的就是这种 “ 纯是天籁 ” 的恰似《天净沙 · 秋思》的佳作,亦如王氏那句名言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人间词话删稿第四则》)

  现代文教学中经常涉及情与景的交融,学生记叙文写作中也经常出现景物的描写,如何指导学生把情景结合在一起,王国维的 “ 造境 ”“ 写境 ” 说或可带给我们新的教学启示。

  《人间词话》为人们所熟知,很大原因在于王国维 “ 人生三境界 ” 的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第二十六则)

  王国维以其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晏殊的《鹊踏枝》、欧阳修的《蝶恋花》(现多以为是柳永所作《凤栖梧》)、辛弃疾的《青玉案》三句话,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写情名言连缀成 “ 三境界 ” 说,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

  人之一生,理想也罢,事业也罢,爱情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过这三个阶段: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途中虽有羁绊,却始终坚持;当迈向成功之后,幸福也将如期而至。教书也好,学习也罢,有了目标,就风雨兼程, “ 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

  一本《人间词话》,横穿词海,纵跨古今,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 虽只薄薄的三十页,而此中所蓄几全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是胸罗万卷者不能道。 ” 犹如清茶一盏,历久而弥香,让人心平气静。且让我们月下听花落,静心观这本人间的词话。

                               甲午年癸酉月月下写于家中

 

 

©2006—2014 教师话坊
浙ICP备 0701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