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 陈佳
书 目:《有效教学十讲》
作 者:余文森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风拂树梢,阳光斑驳,静静的下午,捧起一本《有效教学十讲》,走进余文森教授慧眼观察下的生态课堂,走近他精炼雕琢的教育世界。余教授习惯用各种比喻生动地诠释各种晦涩的观点,今天我也想将品读这本书的思考,比喻为像喝了一杯茶,它让我感受到行走在教育路途中的苦涩艰辛,也让我们品味到融入师生心灵的清香醇美。带着对六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摸索的回顾,带着对如何进行有效心育模式的思考,我轻轻地举起了桌边一杯淡淡的清茶 ......
(一)选茶:预设与生成的抉择
课堂就像一个艺术加工的舞台,你的一念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与效果。在此次学校的教学开放周上,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社思组两位老师“同课同构”的课堂,同样的素材,同样的预设,呈现给我们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韵味,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课堂中学生生成的不同的回应。
余教授:“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时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的确,课堂离不开预设,也离不开生成,但是我们要灵活把握,一味地强调预设,课堂可能会显得死板僵化,盲目地强调生成,课堂可能会脱离教材。因此,要“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尤其是心理课堂,相比其他课程,没有固定的课程教材,更多的是依赖于教师自身素材的积累与选择,尤其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方面,教师课前要准备充分,拓宽知识面,跟学生找到共同语言,素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最好在课前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课前调查,从而使课堂环节的设置有的放矢,同时又能弹性把握课堂时间,不至于因为准备不足而导致混乱;另一方面,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是教师的一种“表演秀”,更不是教师完全按照教案照本宣科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反映给予反馈的过程,因此,虽然事先的教案设计比较重要,但是并不能完全寄托于教案,做好应急状态的准备,恰当的拿捏课堂的尺度,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进行追问深入,从而催生课堂的亮点。
(二)洗茶:身体与心灵的盘活
余教授罗列了许多闷课的特征,比如: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等。显然,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那怎样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学更有兴趣,更有效率呢?余教授认为有三条铁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温故知新。还记得在一节心理课中,中心环节是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份“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活动策划的设计方案,在第一次磨课中,七年级的学生完全不理解“策划”的含义,更别提如何富有创意,学生关于策划案的格式框架的问题此起彼伏,课堂真正的教学目标反而没有达成。于是在第二次磨课中,先布置学生预学任务,上网查询策划案的格式、要求、形式等内容,到第二天上课时,学生设计起方案来就有模有样,创意不断,我们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充满自信的回答背后充满着能量,各个小组的积极分享更是带给课堂许多的惊喜。
除此之外,余教授还强调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借助实物和图像、动作或活动、语言、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与矛盾、“背景”、问题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情境来促进学习。对心理课来说,最常见的就是通过各种活动、情境来撑起课堂。但是,心理辅导课是否必然需要华丽的活动?心理辅导课又能否朴素着调呢?记得钟志农老师曾经说过“班级辅导活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如果只考虑形式和手段的新鲜花哨,就很可能会导致舍本求末。”的确,华丽的活动,先进的教学媒体也许能够撑起一节课的热气腾腾的“活”,但是这样的活,是否是充满生机的“活”,对于学生来说,是否真正地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如果这种“活”只有身体上的“活”,而没有心灵的盘活,这样的课堂也是偏离学本课堂的轨迹的,有时,如果教师吃透了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即便是非常朴素的教学设计,走入了学生的内心,也会自然走出心理课的味道。
(三)观茶:冷漠与温暖的对话
你会在课堂中听到什么样的声音,是生命拔节的声音,是真诚流淌的声音,还是冷言以对的声音?我想,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教师长久以来对课堂的作用。课堂就像一面镜子,将你的语言、你的动作、你的眼神、你的态度,通过学生的表现,直观地呈现给你。所以,教师“平等对话”的温暖姿态或者“高高在上”的单向沟通,哪怕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微小的细节,也会像放大镜一般显示在学生和课堂面前。
“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将决定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将决定工作的成败”。可见,教师的态度影响深远。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教师与学生的认知关系、情感关系、心理距离与文化互动四个方面进行判断。在认知关系上,一节成功的心理辅导课绝不是学生单向的接受过程,而是师生间双向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在相应的知识授受过程中寻找与学生认知方式上的平行点与对应点;在情感关系上,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应伴随着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互动,充满着师生的激情和灵感,弥漫着人情味;在心理距离上,应本着推动学生不断成长,使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独立、有能力为自己作决定的人为根本目的,协调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状态,营造师生间良好的心理氛围,发挥教育的心理效应;在文化互动上,师生间文化视野的融合是教师的风格和学生的个性交互作用的结果,从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也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心理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语速,语气要恰当,甚至动作,姿态,表情也要呈开放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安全感,强调要价值中立,充分尊重学生,不把价值强加给学生。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发出真实声音的空间,更要呵护这样的机会,因为这不是坏事,学生自然会还你一个轻松和谐的“真实”课堂。还记得在一节异性交往的心理公开课中,我结合情境提问:“小强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小美,他该怎么办呢?”大部分学生把他们曾经接受过的教育直接反馈给我:“冷冻在心里”。这时有一男生举手说他有不同的意见。这时我面临着传统的“挑战”,也估摸着要不要邀请他,我想如果我假装视而不见,下次学生在我的课堂中就不会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用“官方”的话语回应你,那么这样的心理课堂就无法真正走入学生。所以,我选择包容,并邀请他分享出了他的答案:“爱要大声说出来。”全班同学一阵雀跃,我想这是很多同学内心真实的想法,于是我尝试着继续引导他:“那小强接下来怎样做才会让自己更加具备爱的资格呢 ? ”学生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课堂也变得十分的轻松真实。
(四)品茶:苦涩与馨香的流转
许多人初喝茶的时候,会不适应,觉得很苦很涩,但是爱喝茶的人,会告诉你,多喝几次,等你喝完以后,会觉得满口留香,回味无穷。在教育教学的途中,一开始,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磕绊阻碍,会让我们灰心丧心,沮丧不已。这时候,我们需要去反思,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余教授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成绩的盘点与问题的反思,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也可以对照着检视自己的各种教育教育行为,对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有效地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就个人而言,也可以尝试每节课后撰写教学反思,用“写”来呐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如何对待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管理、学生自主活动等,针对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不完美的内容,不断地反思、实践、创新,始终带着问题意识面对教育现象,多次调整课堂的教学方案,对比不同课堂效果,从而找寻最优教学策略。最后,将每次反思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撰写成典型的案例和论文,并且将反思成果付诸实践,得到了良性的循环。
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中,我们也可以学习余教授提倡的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方法,依托“对话、协助、帮助”和“辅导讲座、专题谈话、观看教学录像、听示范课、指导备课、说课、角色扮演、微型教学、随堂听课、临床指导”等形式,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品一杯清茶,剪一段教育时光,幽静的绿色里,散发着一泓萧韵的温馨,闪烁着一刻思维火花的点燃。在初夏的宁静里,在一片翠绿和葱茏中,在余文森教授迷人的教育世界里,我们重新找寻希望和梦想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