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龙湾区龙水第三小学 王诗梦
书 目:《孩子,你慢慢来》
作 者:龙应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一开始看到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的封面寄语,我便为之触动。书中虽丝毫未提及“慢慢来”几个字,但龙应台对孩子成长的思考与教导所花的心思,却存在于许多细微处。这样的慢,也是一种精彩。
慢,是“听哨起跑”的睿智
“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关注孩子当下的身体与心灵,健康和快乐。她把被推荐阅读的童话经典束之高阁,义无反顾地把孩子从一天要上 7 小时课的台湾幼稚园里领出来……因为童年那么短,那么珍贵,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才是幸福。
我想起教学上的两件事。其一:本应对拼音充满好奇的孩子因过早学会拼音和识字,坐在教室里发呆。只有个别孩子,兴奋地发现着拼音和字的世界,“那种快乐,确实像一个瞎子突然看见了世界,用张开的眼睛。”其二:班里一个学生因发不准 zh 和 sh 及 j 和 x 的音,总闹笑话:“老 zhi ,你还没有给我小 jingjing ”。一开始,我急得每天课后都拉着他发音,时间渐长,不见效果。意外的是,拼音教学结束后,他顿悟了一般:“老师,你还没有给我小星星。”我突然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我急什么呢?
鲁迅先生多次说,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这是教育的规律。教学应是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享受认知欢愉的过程。但是,父母和老师们却总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用“抢跑”教育尚在童年的孩子。《经济学人》周刊也提到,“一年级学童每个星期要花多少时间在家庭作业上?美国: 1.8 小时,日本: 3.7 小时,中国台湾: 8 小时。”我们的学生,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难以想象,孩子长大后,童年的回忆中唯一印象深刻的,会不会也像龙应台一样,是自己多么不愿意写作业。
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面对稚嫩的生命,我们无须催促,只用放慢脚步。“听到哨响再起跑”的慢动作,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睿智。做一个善于等候、充满睿智的老师是可贵的,更是幸福的。
慢,是“得鼠就好”的倾听
“为什么我要多写一行?你总要我写得好、写得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我有时也只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利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日记《一只老鼠》记录了孩子的内心——妈妈要求重写作业,安安不满的情绪爆发了。
孩子的心声,震撼了他的母亲,也震撼了我。我初为人师,对孩子寄予了太大的希望,给了他们过高的要求。细细想来,我们习惯于把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他们从左到右从上往下地看图,完完整整地说话;按一个方向给画涂颜色,画面还得整洁;做操动作要跟着节奏标准有力,队伍也要整齐……每一项都有标准,我也总是催促做得不好的孩子跟上大家。可是,孩子们越被催促,心里越慌,完成的质量就越糟。这急功近利的心态让我缠上重重枷锁,更束缚了孩子的心灵。我开始换位自省:在我十岁不到时,能做得那么完美吗?
我更是惭愧于规定孩子下雨天只准在走廊和教室里玩。学着龙应台,我慢下来去倾听孩子的声音。“老师,我想出去玩,雨天地上有水花,多有趣呀!”“老师,地面脏了,可以再拖干净呀!”我的确以爱的名义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当我尊重他们的要求时,孩子们欢呼雀跃……
龙应台先生说,“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然后等待孩子慢慢成长。”当我们尝试学用孩子的语言聊他关心的话题,也就渐渐听到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事情。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那样丰富,慢下来,去倾听,才能读懂他们。
慢,是“请勿打扰”的欣赏
“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这是《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开篇。龙应台先生驻足观赏,绝不打扰。这样的慢,在她的育儿过程中随处可见——她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他爬、他笑、他摇头、他站起来又一次次跌倒;她总是偷偷跟在孩子后头走完一个多小时实际只要十几分钟的放学回家之路。
我想,孩子需要的教育是像这样的耐心与欣赏——舍得花时间,没有焦躁,没有催促。而我们,总是自作多情地希望孩子少走些弯路。于是,我们不断提醒与指正,让孩子们的路走得笔直。课堂上,常见这种现象:老师提出问题后,孩子由于一时紧张,结结巴巴,说了一半便无下文了。我们经常急躁打断,抑或迫不及待替孩子说出下文。对于优秀的孩子,教师也不懂欣赏,一味地“快马加鞭”,不允许有片刻的停留与等待。仔细想想,对于孩子有能力并有兴趣做的事,教师过分地帮助或指导,对孩子也许是一种干扰。兴许孩子避免了挫折的苦恼,却也失去了探索的乐趣。
最佳的教育,本应是轻松的,是像龙应台一样,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驻足观赏,静心等候。让孩子展开探索的翅膀吧,让他们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
慢,是“别怕触电”的宽容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地吃草,好像整片草原都属于它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限,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这段温暖又富有深意的文字,是龙应台先生在教育孩子做错事时所写下的。我反复看这深情细腻的描写,念及自己,自惭形秽。
作为年轻老师,我希望学生成龙成凤,以至于他们稍一出错,我便不能忍受。班级里孩子的钱“不翼而飞”,我严肃地说“老师只会原谅敢于认错的孩子。”没人承认,我便“威胁恐吓”——“要是再不承认,老师只能去查看学校里的摄像头了!”面对有着“小偷小摸”行为的孩子,我总是不等其解释,就软硬兼施——苦口婆心地说教带着“惩罚”,苛求“立竿见影”,而不愿相信未来。
直到我读到《触电的小牛》。龙应台接到超市的电话,说邻居的孩子偷糖被抓住了。她来到超市,知道这孩子不是初犯。超市主人小声对妈妈说:“他真怕了,不要吓到他。”妈妈蹲下来,把弗瑞第拥进怀里,等他稍稍平静下来,才说:“别害怕,弗瑞第,他们不会叫警察的,我们照顾你。我先要知道你做了什么。真真实实地告诉我。”
我一遍遍地扪心自问:我们能这样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吗?超市老板能这样吗?说教、向家长告状的激烈方式,对于那么小的孩子,往往适得其反。孩子的成长是不断改正不良行为、走向“真人”的过程。学校应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园地,老师应是修剪孩子枝蔓的园丁。遇到触电的小牛,别急着去训斥和说教。让我们慢下来,宽容等待害怕的小牛冷静下来,信任它,抚摸它,安慰它,与它静静说话,与它一同快乐驰骋在原野。
我的小人儿,慢慢来。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从来不会有人抢跑,你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我的小人儿,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我的小人儿,慢慢来。春华秋实,花期各异,成熟需要时间。我会驻足观赏,绝不打扰。
我的小人儿,慢慢来。草原很广,偶有触电。不要害怕,我不会推开你,我会陪你。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静静地守候我们的小人儿。无论哪个孩子,总会在属于他的花期慢慢开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记住龙应台的这本书,《孩子,你慢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