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龙湾区金岙小学 吴玉微
书 目:《孩子,你慢慢来》
作 者:龙应台
出版社:三联书店
【题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我愿等上一辈子的时间,看到他们欣然绽放的那一刻。
都说龙应台的文字颇具鲁迅先生的风格:犀利泼辣、寒气逼人。然而,这本《孩子,你慢慢来》却让我看到了另一个龙应台:温婉、清新,仿佛微风吹过麦田。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静静地看完了这本书,对于既为母亲,又为教师的我来说,触动极深。
这本书的封面上画着一个小男孩(应该是华安吧)在满地黄叶的林荫小道上慢慢地走着。那神情,似若有所思,又似把玩落叶,完全给人一种静谧、放松、慢的感觉。
在我们这个浮华躁动的年代,快速的生活方式已让我们很少有时间驻足欣赏沿途的风光,让我们也很少花时间去反思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切的教育看上去都是“进行时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习惯于说的那句话便是:“快点,快点!怎么这么慢!”于是,一个个孩子在父母的催促声中变得焦躁,变得反抗,甚至变得麻木。此书,通过一个个 简单浅显的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告诉了我们:孩子的天性是“慢”的!作为家长与老师,我们应耐心静待,才能看到孩子精彩纷呈的童年,听到他们一路走来的欢畅:
触动一:“磨蹭”一会儿又何妨?
《孩子,你慢慢来》让我读懂了“磨蹭”是众多孩子的通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咱们唯有耐心,耐心,再耐心,才能让孩子良性成长。
很多成人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磨蹭”是孩子做事不专心、不认真的表现。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极为强烈,每一次“磨蹭”,他们都是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未知问题的思考。而往往这些极为美妙的“初始”行为,被我们家长和老师的不耐烦一次次地扼杀在摇篮之中。曾有专家指出,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鲁莽打断,否则,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就会被扼杀。这说的也是同一个问题。
帮孩子洗脸、洗澡,这是所有母亲经常做的事。很多孩子在“被洗澡”的过程中喜欢磨磨蹭蹭,家长们往往因为自己的不耐心不断地催促、责骂,甚至大打出手。对于我,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出现过不少这样的事情。经常是因为自己想要早点帮孩子洗漱完毕,而不断地催着孩子。当她要在洗脸盆里多浸泡一会儿时,我们就叫;当她要在洗脸时不断地缠着你说话,我总是不耐烦地打断;当她因为想别的事走神的时候,我总说她做事不认真。其实,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明白大人成天这样的催促是为什么?更不明白自己慢一点为什么要换来家长们歇斯底里的责骂。正如金子美玲的一首儿童诗《洗澡》中所写道的那样:
如果是跟妈妈一起的话,
我,很讨厌洗澡。
因为你妈妈总是揪着我,
像刷锅一样搓啊搓。
如果是让我一个人的话,
我,其实是喜欢洗澡的呀,
在澡盆里,可以做很多事,
我喜欢,
在水面漂着的木片上,
放上肥皂盒呀,还有装着香粉的,
缺了口的小瓶子什么的。
……
这是多么有趣的洗澡呀!可是,我们又有几个家长会放任孩子如此“磨蹭”?会放手让孩子们在这看似“磨蹭”的洗澡过程中享受童年的乐趣?恐怕不多吧。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磨蹭”也是最令老师们头疼的一种举止。很多老师因为孩子作业磨蹭而轻易地给孩子贴上了“做事不专心”的标签。在教师一次次的批评声中,孩子们学会了逃避,学会了装傻充愣,甚至学会了不闻不问,从此对学习失去了仅存的那乐趣。
其实,“磨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共性,教育者们掌握了规律,便也能找到应对的方案。那么,在生活与学习中,“磨蹭”一会儿又何妨呢?
触动二:莫使无意的“忽视”伤了孩子
龙应台在书中还指出了如何对待“老大”的关注问题。当一位母亲生了第二胎的时候,往往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新出生的孩子身上。对于“老大”,似乎觉得他理所应当割让父母的爱与“老二”一起分享,殊不知,此时对于“老大”的忽视,往往会导致“老大”很多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所以,她在书中建议那些来来往往看望“老二”的亲戚朋友们,在给“老二”带礼物的同时,千万别忘了给那个还未及你膝盖高的,给你开门的那个“老大”也带一份同样的礼物。
的确如此,生活中,我们曾因为对“老大”的忽视而导致家庭悲剧的案例很多。我想,如果能在此时,对“老大”多多加以关注,不仅可以阻止家庭悲剧的产生,而且还能让“老大”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可爱的“老二”。
身为老师,我们也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习成绩排在前列(暂且称他们为班级中的“老大”吧)的一些孩子。课堂上,我们经常把回答问题的发言权让给“老二”(就是那些有潜力发展成为“老大”的孩子),很多时候,在无意中扼杀了“老大”们的积极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能提高“老二”的成绩,又不伤害“老大”,也应成为我们教育者所思考的问题。
触动三:莫使“想当然”阻隔沟通之桥
在“放学”一个章节中,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独有的“行走路线”。 一段在成人眼里只需走上 15 分钟的路程,却被一个孩子走了整整一个小时多 10 分钟。这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这时候,身为家长的,我们很容易武断下结论:这小家伙肯定是去哪里玩了!当孩子义正言辞地说自己真的没有时,多少家长愿意接受孩子的看法?多少家长可以平心静气地让此事不了了之?有时候,我们的武断往往会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无法与大人说真话,亲子间的交流沟通便也就此阻碍了。龙应台起初也同众多家长的想法一样,认为这肯定是孩子路上去哪里干什么去了。可是,她没有像我们一样对孩子进行一番严厉的教育。而是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跟踪孩子回家,观察孩子途中的所作所为。一路下来,孩子真的没有去什么地方玩了,只是孩子是在用他自己的行走方式走了那段在成人眼里只需“ 15 分钟”的路程。孩子就是孩子呀!他们一边走,一边娱乐,一边观察,如此“慢走”的速度,当然得花更长的时间了!
记得一位母亲曾讲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天,她无意地问自己仅 5 岁的儿子:“孩子,假如我们现在进入了大沙漠,那里没有任何吃的和喝的。我们手上只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办?”孩子想了想,说:“我会把两个都拿过来咬一口。”母亲听了孩子的话没有继续问下去,内心却黯然神伤,没想到自己一心为了孩子,孩子却在最困难的时候只想到自己,丝毫没有为母亲考虑。面对母亲的无语,孩子慢慢说道:“然后,我会把更甜的那个苹果给妈妈吃……”听了孩子后面的回答,母亲顿时释怀,她感动地紧紧地抱着孩子,久久不肯松开。
是的,假如那位母亲没有让孩子把话说完,那么,亲子间的交流也就被阻断了。母亲从此可能也在郁郁寡欢的状态下生活了。有时候,孩子们的回答重点往往在后头,所以,咱们千万不要听完孩子的一部分讲述后而想当然地“断章取义”,从而抹杀了给孩子继续说下去的机会,进而阻断了与孩子沟通的良机。
龙应台说:“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有了这份“慢”的宁静,我想,我们便会有时间驻足倾听、欣赏,与孩子一起欢乐,陪孩子一同穿越,静待不同时期里花儿绽放时的精彩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