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好的老师

温州市龙湾区第八幼儿园 林敏敏

 

书 目:《卡尔·威特的教育》

作 者:(德)卡尔 .H.G. 威特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题记: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能在学校看到这样几个大字——“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当时自己也是个孩子,我的父母向我解释了标语的含义,继而告诉我,“要努力读书,将来当个有用的人。”相信这样的话语,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都不会感到陌生。如今自己也成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常感慨儿时的成长经历,虽然父母都是生意人,没正儿八经的学过什么教育理念,但那些他们陪伴我一起成长的日子,正是岁月里最好的老师。

  近些年来,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愈发关注,关于教育类的书籍也在图书市场上“异军突起”,更甚者,有虎爸、鹰爸等教育风靡网络,一时间众说纷纭。而在自己所拜读的教育类书籍里,《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是我从事教育工作的一剂“心灵鸡汤”。

  读过这本书,我们一定会惊叹卡尔·威特的成就。他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 9 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 14 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16 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23 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 , 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更令人佩服的是,卡尔威特是一名早产儿,曾被定位是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但是他父亲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在他父亲老卡尔的陪伴与精心培养下,一个低智儿终于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在我看来,卡尔威特的教育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就在于爱的陪伴。从最初的信任,到整个小卡尔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惩罚,老卡尔都始终陪伴着小卡尔。所以,我能体会到一名父亲的信念,也能体会到一种教育的理念,而支撑他们的,正是父子之间无所不在的陪伴。陪伴是孩子的基本需要,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阳光和雨露。

  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让孩子少吃点苦,就是将自己全部的爱给予他们。于是,在今天的生活节奏下,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生活压力,他们埋头工作,却不曾想到,多少次深夜回家,孩子已悄然入睡;多少次早上出门,孩子却还在梦中;多少次答应陪孩子玩,却一再食言。事实上,我们的孩子都已成为“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忙碌而造成的“隐性失陪”或“半失陪”的孩子数不胜数。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中,这些孩子沦为“失陪”一族。

  当然,我所说的陪伴,不仅仅只是空间上的陪伴,更重要的是时间上的陪伴,是爱心,是耐心,是教育孩子的恒心。这里,老卡尔的教育,又一次的凸显了陪伴的重要性。

  为了让小卡尔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扩大学习的范围和交际能力,在他 2 岁以后,老卡尔不论逛商场还是走亲戚,看戏剧还是听歌剧,都带着小卡尔一起,让他从小就与身份各异的各阶层人士交往、谈话。长期以来,小卡尔形成了良好的社交能力,从小到大从不怯生、不怯场。此外,老卡尔一有空就带儿子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等各种场所,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识。陪伴的力量显而易见,在老卡尔陪着小卡尔的时光里,小卡尔潜移默化地读懂了人世间中最简单、最平凡、最真挚的道理;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大自然最丰富、最真实、最深刻的知识。由此看来,陪伴不是最好的老师么?

  再由《卡尔·威特的教育》联系到现实生活,陪伴教育呈现出的温馨与自然让人动容,他们的成功更让人喜悦。就如最近很流行的《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父亲陪着孩子一起到陌生的地方生活,这样一个重新发现彼此的过程,有欢笑,有泪水,有逃避,有勇敢,父亲与子女之间得到了心灵上的靠近。在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并不是无时无刻都陪伴在孩子身边,但却时时刻刻关注着他们,创造一个个情景,在日常生活和交流的细节里,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虽然一档亲子电视节目,让人拥有瞬间的感动其实并不难,但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却同样值得思考,那就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间,父母能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常常陪伴,彼此了解,彼此感受。

  所以,陪伴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孩子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卡尔威特的教育是成功的,《爸爸去哪儿》的节目是温馨的,家长的陪伴,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陪伴,顺应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是让孩子愿意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过程,也是孩子愉快幸福的生活体验过程。也许在这个过程里,孩子会有失败,也会有挫折和眼泪,会不断犯错误,但“陪伴”所给予孩子的的一定是呵护、宽容、引导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内在的潜能。我们父母不需要将孩子都培养成“神童”,但要做他们最好的玩伴,一起成长,引领他们走向真善美,让他们今日脸上的灿烂的笑容真正成为明日祖国的“花朵”。

 

 

©2006—2014 教师话坊
浙ICP备 0701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