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上虞区春晖中学 杜宝娟
书 目:《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作 者:傅道春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想研究的教育,就是怎样发挥人的创造性,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小孩子的身体心理和精神获得健康。”这是一位名叫卢安克的德国人在中国广西河池地区开展教育工作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卢安克的教学经历,发人深省。他说:“如果我给学生的只是一些结果,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新的、别人还没有找到的东西。他认为开展教育活动不是老师讲课,也不是学生听课,更不是分开上不同的课。开展的活动是要大家一起实践的项目,项目就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梦。学习的目的是让小孩发现自己的才能,让小孩在生活中找到根据自己的个性的做法和生活任务,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发现的需要做事。他鼓励学生自己编课文,和学生一起运用数学知识设计并修建村里的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特长。他的出现无疑给广西教育带来了一股改革的春风,遗憾的是愚昧的村民不懂得他的良苦用心,因他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有意见,学校把他开除了,学生家长都认为如果考不上大学,上学是没有什么用的。这种可悲的事情不仅发生在广西,而且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痼疾。长期的应试教育确立了以分数为选拔和淘汰学生的依据。这实质上是以牺牲绝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换取少数学生的个别发展。这样的淘汰赛,是当今教育中最浪费、最具破坏性的一面。因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能力差,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
这一问题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1999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新课程标准,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评价观上从单向走向多维,关注人的情感、道德和心灵境界。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还是一味地忠实地执行教科书,扮演知识的灌输者角色,那么他将在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中销声匿迹,最终被赶下教学舞台。那么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呢?卢安克的教学实践无疑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他把自己的课命名为综合实践课,这一命名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综合语文、大语文的观点不谋而合。那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该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要转变教学方式,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极次要的地位。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课改的亮点。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并有组织地呈现部分乃至整体,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探究性课程上,情形则大不一样。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其次要由教科书的忠实实践者转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要有开发课程的意识和才能,善于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应是一个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把学生引入新的学习情境的引路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目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做出选择。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但是教师对“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有必要给予指导,提供支持,比如,可以提出一些框架性的学习主题和建议,让学生讨论、研究,形成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可以提供相关背景活动、材料以及探寻的路径和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寻找、提炼出值得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可以对学生的选题、设计进行审查、改进;还可以指导学生对教师或教科书提供的范例进行选择、修正和补充。学生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始终都充当着讨论伙伴、提供咨询的重要角色,并且是决策对教室的教学环境来设计、组织、管理全班的教学,而且要善于以“社会(社区)为课堂”,以“校园为课堂”,以“家庭为课堂”,甚至以“大自然为课堂”来策划、设计、组织教学。语文综合性为语文教师的课程创新和教学创新提出了能力、素质方面的新要求。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天笠茂指出:“综合学习课程需要能构思与之相关的学习环境和具有调控能力的教师。所谓协调学习环境,是指选择与学习相适应的场所,把环境中的人和物等有机组织起来。在综合学习课程中,需要与那些在当地社会、自然方面担任工作的人融为一体。外部人才在学习环境的构成中应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要求今后的教师应不断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当地的人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上世纪 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一些变化,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难以预测十分复杂,也不可能找到唯一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