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需要心灵的力量

绍兴市上虞区春晖中学 钱国庆

 

书 目:《教学勇气》

作 者:帕克 · 帕尔默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 ”

        —— 帕尔默《教学勇气》

  阅读《教学勇气》这本书,是由读周迪谦《把囚禁的心灵解放出来》一文(刊于 2014 年第 6 期《读写月报 ? 新教育》)触发的。自己从教 30 年,也在苦苦思索教学的力量从何而来,为学生?为自己?为追求?为职业?好像都是,又不全是。周迪谦读《教学勇气》有这样一段话: “ 帕尔默在书中发现了教育的意义、契机和出路,发现了教育力量的源泉。他发现,在教育发展的历程上,人们关注的是教师怎么教,于是教法成为热点,后来发现学生才是教学的根本,于是转向关注学生怎么学,于是学法成为热点,人们相当长的时间纠缠于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怎么学,可是却很少有人去考虑谁在教谁在学,少有人去考察教的人学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状况。 ‘ 我是谁 ?'‘ 我在干什么 ?' 这些问题居然很少有人问及 ! 而 ‘ 谁 ' 的问题才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才是解决教育与反教育、真教育与假教育以及教育效率问题的关键。是的,能够这样清醒的扣问自己,才算真正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也才真正找到了教育教学的真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 能够这样扣问自己 , 才算找到了生活力量的源。 ”  真是 “ 与我心有戚戚焉 ” 。

  “ 我是谁 ?”“ 我在干什么 ?” 这样的问题我也不曾深入思考过。在现阶段 , 我们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时 , 的确也在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但更多的恐怕侧重于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师德师能等层面,而对于 “ 我们自己是谁 ” 的认识自省不够。学校的要求,家长的期望,改革的推进,似乎更多的教学外在力量在推动着我们教师去做好教学工作。然而,这样的力量源泉最终不是活水。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告诉我们:教学的力量来自教师的内心。是的,教学需要心灵的力量,这种心灵的力量来自于教师生命意识的唤醒,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是教师自我、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的融合。正如帕尔默所说,优秀的老师,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

  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他在书中强调: “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 ” 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我们不少老师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但教学是一项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光靠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 “ 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 ‘ 我 ' 的意识 ” 带给学生。这种 “ 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 ”, 是教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是教师自己的健康心理和人格魅力,是真诚无私的爱,是对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是对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是在从事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以前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教师要 “ 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 ” 。虽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轻易成为 “ 教育家 ” 的,但我们以此激励过自己。我想, “ 教育家 ” 应该也是帕尔默说的 “ 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 ” 。习近平在第 30 个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说到 “ 好老师 ” 时说: “ 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 ” 我想,这也是 “ 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 ” 吧。

  我们常常有过这样的体验 : 面对自己的学生,当他们学业成绩不理想而痛苦彷徨时,我们只能用 “ 继续努力 ” 之类的话去鼓励,而无法扭转他们的挫败感;面对学科教学,我们常常会用简单的教学手段和重复的训练去提高学生的分数,从而使学生和自己都陷入困顿之中;面对考试、升学等家庭、社会的压力,我们常常战战兢兢,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教学的勇气。正如书中所说: “ 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尔默在书中的描述,让人如现自我的真切感受: “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 —— 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 —— 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 —— 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 看得出来,帕尔默也是经历过这样的痛苦才找到自我认同感的。

  记得,一次期中试卷分析课后,一位学生找到我,神情沮丧地跟我说: “ 初中时我的语文还算不错。上了高一,我也一直在努力,想考高分,成绩还过得去,可到了高二,这次期中考试竟然连班级平均分都不到。 ” 言语之中,似有深深的失望。 “ 这次你确实没考好,可你的实际水平是不止这个分数的。我相信你的实力,偶然一次失误,总是难免的。 ” 我故作轻松的安慰她,但想不到她一句话就把我问住了: “ 万一高考也失误呢? ” 这样的问题,也许帕尔默不会被问到,但我们同样面临心灵的拷问:我们教学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我们如何来实现教师自我的价值?

  帕尔默在书中说: “ 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洞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 ” 帕尔默的话又使人想到另外两位教育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说过: “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 ” 雅斯贝尔斯说: “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 ”

  教育是精神之旅,教学需要心灵的力量。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心灵启迪生命,用心灵联系课程,用心灵碰撞心灵,从而引发出学生的鲜活生命潜能。这是帕尔默告诉我们的真谛。周迪谦读《教学勇气》时也有同感: “ 要改变教育现状,除了等待制度的转变外,咱们能做的主要不是教法和学法的改变,而是咱们生命意识的唤醒,是咱们心灵状态得以真正的改变。 ”

  无疑,读帕尔默,又找到一处精神能源,让我们能鼓起教学的勇气,投入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去。

 

 

©2006—2014 教师话坊
浙ICP备 0701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