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心小学(东江小校区) 朱国贤
书 目:《孙子兵法》第三篇 —— 谋攻篇
作 者:孙武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少什么?读了《孙子兵法》特别是 “ 谋攻 “ 篇中,特别倍感亲切,里面记叙着这样一句话: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对照这句话,反思自己,当了三十五年教师的我,感触特别深刻。这句话不仅为古今的军事家所崇拜,它所包含的丰富智慧,也适用于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事业。
只有了解自己的现在,才能知道自己的将来。尤其是作为 “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也毫不例外,我们要明白当前的教学现状,要忧思当前出现在我们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品位,提高自己的教学业绩。我曾经问过好多年轻的老师,你们有否知道肚子饿的滋味?都说不曾有过(其实我也不用问,你什么时候来一下我们食堂就知道了);你是否背过教学大纲?也不曾有过;你是否知道,小学阶段每个年级要掌握多少生字?按课文上吧。说来说去,还是不知道。 …… 我们不要被鲜花和掌声冲昏自己的头脑,沾沾自喜。坐在空调里说 “ 冷空气 ” 来了是要不得的。
我们的教育已经跨进了二十一世纪,为什么?教育不能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步;为什么?我们教学出来的学生常常违背教师的意愿,去违这、犯那;为什么?天天教学生要坚强,而又有学生想跳楼;为什么?老师挖空心思教学生,可学生的家长还是不满意;(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许多的家长挽亲托朋、论资排辈、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转到别的学校去呢?)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看了这么许多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还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有人说,我们的学校什么都具备了:有最现代式的教学楼,有多功能的教学厅,有二十一世纪的教学电脑,还有风雨操场、塑胶田径场等等。但本人认为学校里缺少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你有最多的金钱也买不了它!为此,笔者只有 “ 知己 ” 出发,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我们的学校里,现实教学的东西太少。如,我们常常让同学们唱,特别是班队活动课,辅导员要大家站起来唱: “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 ……” (当然我不是不要大家唱)可是你是否知道,在唱过的背后有多少学生是 “ 顺水推舟、人云也云 ” ;而且又有多少学生了解 “ 共产主义 ” 是什么? “ 革命先辈 ” 又怎甚? “ 爱祖国 ” 从何入手? “ 爱人民 ” 从什么地方爱起?莫也!
“ 事实求是,脚踏实地 ” 陪伴着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设了新中国;它帮助我们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作为培养学生的学校,新一代的教师应倍加珍惜。高高在上、形式主义总归会被弃置。本人认为我们应面对现实,从眼前抓起,从点滴做起, “ 爱祖国 ” 先来一个爱学校、爱家乡 ……“ 爱人民 ” 先从爱同桌开始,然后再慢慢地 —— 爱同学 —— 爱老师 —— 爱父母 —— 爱长辈 —— 邻居 …… 。说得难听点,有几个同学连 “ 爱长辈 ” 都做不到,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还动不动就耍脾气给长辈看;唱着 “ 爱祖国 ” ,其实,有几个同学连 “ 爱同桌 ” 都爱不好,要不然我们桌子上的 “ 三八线 ” 哪来的怎么多呢?为此,我们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做起,把实实在在东西交给学生,教给他们,从感性到理性,从小培养他们做一个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的新人。
让学生亲自去参与,亲自去实践,做得到吗?由于,最近当前学生事故频发,为了安全起见,学校强调学生在校期间,不得跨出校门半步。特别是那个 “ 光荣传统 ” 都快要丢掉了 —— 每年学生的春游和秋游活动。为什么?因为学生出去乘车怕车子撞着;出去走着怕学生跌着;爬山怕他们爬不到山顶;(我作了一个小小的统计, 100 位学生中,至少有 8 位大胖子。)学生只好无奈地看着这个美好时光的失去,现在的学生说起春游,好像天方夜谭似的。可你是否想过自己的学生时代?是否想起春游、秋游时心旷神怡的那种心情:我们手拉手走过小桥;我们肩并肩上山冈;我们爬树抓小鸟;下地拔茅草;挖洞捉螃蟹; …… 真是历历在目,玩味犹尽。这一切我们的学生有吗?非也!
我们的孩子们,确实很可怜:他们整天戴着高倍 “ 望远镜 ” ,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游戏,无所事事,连做梦也在打游戏(因为我看到学生的文章里,常常写得是什么杀,什么杀的。)写出来的日记常常是 “ 过生日 ”“ 帮某某推车 ”…… ,本来还有一个 “ 帮某某抬水 ” 现在没有出现了,因为这一点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明白的,他们深深知道,因为我们已经用上了自来水。空话、套话连篇,假话、胡话乱说,实际上教师在帮助他们 “ 造假 ” 。
“ 知己 ” 告诉我们:透过我们的教育现状,学生在亲身 “ 体验 ” 方面太缺乏了,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早已经颁布了,笔者看了一下,惊奇地发现:全文先后出现十多次 “ 体验 ” 教学一词。在这里不惶冒昧,试图对此聊陈浅见,祈请同仁指教。何谓 “ 体验 ” ?本人认为,体验就是参加的主体亲身经历,亲生实验,联系自我实际,去体味那客观存在的事物,去感受存在的物质所在,去认知所在的实实在在的情景。
“ 知己 ” 告诉我们,教师现在面对的是活生生孩子,有多少次让其参与完成各种实践活动?有多少次听听 “ 专家 ”“ 英模 ” 的报告?倒不如我们 “ 文革 ” 的小学生,坐在烟尘斗乱的操场上听取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控诉万恶的旧社会,当时像稻草人那样的懂校长牵头划手,教我们唱一首歌: “ 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怨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和汗。 ……”50 年过去了,到现在还会哼几声。栩栩如生的场面为什么现在还记忆犹新。因为我们有体验啊!
想想教师的现在, “ 知己 ” 告诉我们:现在老师的服务意识不是没了,而是少了,这有点是事实。挑班级、拣学生。高分的学生不用说,有钱、有势的学生特别喜欢到自己的班级来。为什么,大家不言而喻 —— 可以用他的车子,可以凭他的票子,在领导上面还有自己面子。可几个 “ 差生 ” 任凭他们 “ 抛绣球 ” 。大家知道因为这批学生教起来 “ 吃力 ” ,而且 “ 麻烦 ” 。
70 年代末的教师,不辞劳苦 “ 抓流生 ” ;不记报酬扫 “ 文盲 ” 。那时我的一个朋友就是承包了三个 “ 文盲 ” 农村里的 “ 野孩子 ” ,要求每个孩子熟记一千个生字,三百个词语,以及几幅常用的对联,能读出常用的农药名称和化肥名称。他白天教书,晚上和礼拜天教她们识字,由于常常要停电时常在昏暗的烛光下进行。经过半年的苦战,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合格,终于拿到了 “ 脱盲证书 ” 。他的扫盲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当时在任的乡镇校长,还特地到他家里去,亲自奖励他 “ 一块毛巾 ” 一张奖状纸。这条毛巾,从现在的价格算起来最多值 5 元钱。但他一点没有怨言,因为他追求的是奉献、服务意识。
80 年代的教师走街串户家访搞调查,亲自发放成绩报告单。如果碰到泥泞的小路,那么你骑得自行车只好驮着它走。你可别笑,其实本人就碰到一次,有一年年底,送成绩报告单的那天,由于天气特别寒冷,又加上刮风下雨,当时通向西沙头名叫 “ 五水 ” 村的小地方,唯一的一条泥路实在是又滑又窄,自行车的轮子粘满了泥巴,而且无法推动它,这个时候有什么办法,不是它骑我,而是我背着它。
90 年代末至今, “ 鸟枪换成了大炮 ”—— 买起了摩托车,而且已经有了私家车。宽敞的水泥路到原来的地方,最多不会超过 3 分钟,可那股 “ 牛劲 ” 呢?没有了。老师家访到不如来个家长校访;送成绩单到不如来个带成绩单。说到底就是少了一个服务意识。
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塑造人的伟大事业。有了事业才会去追求,才会去奉献,才会有爱的精神,才会有服务意识。说到现在我还是那句老话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只有这样,把教育缺失的东西找回来,才能提高我们教师品位,达到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顶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