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感性、理性和人性”

绍兴市柯桥区安昌镇白洋小学 陈升阳

 

书 目:《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

作 者:吴志翔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那是 2012 年的初夏,因《浙江教育报》池沙洲编辑的邀请,我赴金华参加 “ 教师话坊 ” 雅集,认识了 “ 教师周刊 ” 主编吴志翔先生(塞林) —— 他发亮的前额,黑框的眼镜,一个饱读诗书的智者形象。

  其间,与会人员每人分到了一本书,是塞林的《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以问题作书名的著作并不多见,站在主编的视角思考教育的书籍也不多见,以新闻说教育的视角也不多见,这便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一个人的文字和他的所学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塞林是美学博士,他的文字是柔软的,可见他的心是敏感的,感性的。在他的文字里充溢着各种感情的语言,有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有如激情澎湃滚滚袭来。

  当塞林从一位校长的文章中读到 ——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毛尖草,在最初的半年里,这种草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成长。但半年过后,在雨水到来之际,毛尖草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仅用三五天的时间,它便长到近两米的高度,成为非洲草原上长得最高的毛草之一,获得了 “ 草地之王 ” 的美称。这一奇怪的生长过程引起人们的惊奇,研究者发现,毛尖草其实一直在生长,但我们从地面上是看不见的,因为它一直在长根部,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毛尖草的根部长得超过了二十八米! —— 于是,他感叹: “ 毛尖草 ‘ 输掉了起跑线 ' ,但它赢得了大草原的整片天空。杰出人才的成长过程不也往往如此吗? ”

  当他在网上看到学生 “ 熊姐 ” 殴打学生的新闻,看到媒体和网友口诛笔伐 “ 熊姐 ” 的暴力和看客的冷漠时,从另一个视角道出: “ 教育是教人爱,而不是教人恨的。教师们要有这样的信念:哪怕是冬天,即便在冬天,一个有生命的人吸进去的是寒气,可呼出来的永远是热气。 ”

  在谈论取消重点学校话题,谈论学校考核话题,谈论民工子弟分配问题时,他风趣地说: “ 办学校不是 ‘ 煎荷包蛋 ' ,而是 ‘ 炒鸡蛋 ' ,不要让所有的蛋白去烘托那一个蛋黄,而是把蛋黄蛋白都搅在一起,整个搅透了,搅均匀了,才能炒出黄灿灿的鸡蛋来。 ”

  记得我的导师罗丹红说过,做教育的,需要学点美学,读有关美学的书籍。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教育需要感性,因为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灵感,需要感性的直觉,没有固定的逻辑规范,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一个教师若能以美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教育生活中符合的 “ 真 ” 、流露的 “ 善 ” 、蕴含的 “ 美 ” ,赋予审美的价值记录下来,或讲述出来,就能启迪人性的价值。

  教师,就要做一个感性的人。因为感性的人富有同情心,语言有感染力,工作有激情,生活有热情,对情感有着独特和坚持。感性是一种人生之 “ 道 ” ,是一种境界,直觉的智慧,率性的自然。

  我们热爱的教育,光有感性是不够的,塞林的书中更多的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理性的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比如教师的备课。塞林借电视剧《潜伏》中的一段话 —— 子弹在杀伤敌人之后,弹壳就被遗弃了,但谁能否认弹壳的价值? —— 联想到:备课就像弹壳,不可轻视它,也不可执着于那一个躯壳本身在形式上的完美。基于此,塞林提出:应该避免过分执着于格式化、机械化、模式化的备课倾向,不必拘泥于电子备课与书面备课的形式,应讲究实效,检查时也需要有灵动的智慧,多运用 “ 课堂观察 ” 等方法。

  再比如教师的培训。塞林针对一部分培训像 “ 陪训 ” 的现状,提出教师培训,是 “ 食补 ” 而不是 “ 药补 ” ,提倡教师培训要以教师为主体,使每位受训者都融入一个共同的、互动的话语场,提倡 “ 菜单式 ” 培训,让教师 “ 吃自助餐 ” ,拓展受训教师的选择空间,增强学习兴趣。

  又比如他谈及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他认为,高考作文最重要的不是考察思辨能力,不是考察实务知识,不是考察虚构水平,甚至也不是考察审美能力,而应更着意考察一个人的语言文字表达功力,虽然,要真正体现这种功力也不能完全离开前述数者。但总体而言,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主要体现为其用语的规范、逻辑的清晰,如此而已。

  诸如此般塞林式的理性思考在书中比比皆是。作为报刊主编的塞林,关注教师的教学现状,关注教师的发展前景,关注学生的培养目标,关注教育的方方面面,他对教育的钟爱不亚于任何一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这着实令人惊讶,但更多的是欣赏和佩服。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 “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 ” 也有人说,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我想:正是因为塞林对教育细节的敏感,加上哲学的、理性的思考,便为读者奉上了一道思想的饕餮盛宴。

  此外,塞林的书中也不乏他的人文情怀。

  一次,塞林去澳洲著名的企鹅岛菲律普岛,路上正遇大规模摩托车赛。出乎意料的是,对面驶来无数爱炫耀自己车技的摩托车迷,竟然没有一辆越过中线。面对没有警察、没有监视器、极不 “ 平衡 ” 又不 “ 对称 ” 的车道,塞林感言: “ 我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制度之美,以及人性之美。我多么希望同样的场景尽早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 ”

  面对部分学校分设 “ 城镇班 ” 、 “ 农村班 ” 的现状,面对部分学校以 “ 分数 ” 作为 “ 分班 ” 的依据,诸如此类的 “ 不公平教育 ” ,塞林是大声疾呼: “ 学校是一个追去 ‘ 融合 ' 、 ‘ 交汇 ' 而不是 ‘ 疏离 ' 、 ‘ 分类 ' 的场所,学生们从入校的那一刻起,就努力想要融入一种富有平等感、归属感的气氛中 …… 在校园里,平等的感觉比别的很多东西都重要 …… 教育者永远不要低估学生们心中那份对于融入主流的渴望,也决不可小视那一颗心的敏感 …… 教育最可以把握的是抓住教育中的共性,去催生充满个性和差异性的人才。 ”

  塞林的书不仅适合教育工作者看,还适合学生朋友们看,因为书中有他写给中学生的信。他勉励中学生们: “ 男生的成人礼,就是咬咬牙扛自己的担、认自己的账,还要努出一个微笑给世界看。真正值得珍视的男人品质永远是诚实和正直。 ” 他还以自己学生时代的故事,勉励学生: “ 如果你羡慕优等生,那么请你相信你自己一定也有值得他羡慕的东西,这个世界的尺度永远不会是单一的,野百合也有春天,你根本无须自卑。如果你是优等生,当然也没有必要太过苛刻自己的完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但倘若心里会冒出一点点的自卑感,那也未尝不可,这点骄傲感背后的自卑感可以提醒你,你没什么好膨胀的,你只不过是一个小小考场上暂时的领先者而已,真正的挑战永远在考场之外。 ”

  塞林的文字,有太多对 “ 真善美 ” 教育的人性期待,对 “ 公平 ” 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对祖国未来的殷切期盼。人性这东西,有人说 “ 性本恶 ” ,也有人说 “ 性本善 ” ,暂且不争论其本质的善恶,要努力的方向始终是能够在自私的底板上描画出一幅幅温暖的图景,能够在功利的大地上书写一篇篇诗意的人生。

  读罢此书,我对书名中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于我而言,我热爱的是充满感性、理性和人性的教育。

 

 

©2006—2014 教师话坊
浙ICP备 0701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