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第二中学 张建英
书 目:《北方的河》
作 者:张承志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喜欢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从少年读到青年,从青年读到中年,每次都有着深深的震撼和感动。那些宽广、辽阔、自由、不羁的河流不断地在脑海中喧嚣奔腾,那个男人 ---- 黄河的儿子,“他”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扑入了黄河的怀抱,这副动人的画面一直定格在我的精神世界,“他”就像我孤独前行中的一盏明灯,用“他”的坚韧、粗犷、狂野和不屈奋斗之光,照亮了我的人生之旅。每每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但又苦闷没有出路,捧读《北方的河》,它总会给我力量,让我有勇气有力量有耐心继续向前行走。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回城的大龄知青,为了摆脱命运,准备考研,所考的是冷门的地理专业。书中淡淡地写了朦胧的爱情,写了平庸生活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写了生活对激情的磨钝,写了在北方的河中所汲取的力量。这是一本关于成长与理想的书,一本没有曲折的动人情节却能带给你温暖踏实的书,是一本鼓舞了我们一整代人精神的极佳励志书。
很多人说作者张承志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诚然。理想主义的男主人公,走过北方那么多河流的“他”,坚强刚毅的“他”,游过黄河的“他”,研究过方言、学过地理、写过诗的“他”,永远不曾向命运屈服,不管是生活、学业还是爱情。“他”总是这样,从来不认为自己会失败。“他”要用“他”脑袋里反复记了一百遍的知识,和走过一条又一条大河的经历去轰炸那些考卷。“他”从额尔齐斯河学到了稳重,从黄河得到了坚强和热情,从湟水看到了沧桑,从永定河懂得了坚忍。在作者的描绘中,不难看出“他”不是完美的男人,却充满了阳刚、自律、隐忍和血性的魅力 ! 书中的有些描写或许抽象,或者说,情绪化。但是如果你读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等等,你会发现那正是一种不懈追求理想的心灵呼唤与呐喊。作者的文字充满了饱含丰富意象的诗性和抒情意味,每一个字都富含着深意,每一句话都能构造一个画面。整篇小说仿佛一口源源不断的油矿,汩汩地流淌着昂扬的激情和浓稠的心理能量。
在参加人文地理研究生考试之前,主人公走进北方的河。在追河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他旺盛的生命力。在黄河边,他置危险于不顾,毅然跳进滚滚浊流。离上一次游渡黄河,时间已经过去几年,谁都无法抗拒生理的衰退,但面对衰退的身体,他却依旧保持着曾经的执著和激情。“渐渐他觉得两臂上的三角肌发酸。我累了,他警觉地想。上一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记忆中只有轻松活泼、满心舒畅。这回刚游了一半你就累了,而且这回你没有走那四十里路,肚子里是白面荞麦馅饼而不是青枣子。伙计,你在衰老。他突然觉得满心凄凉。十几年流逝得像这黄河水。你还没有长成人,你的肉体就已经开始要背叛你。可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妈的,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他”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其实在时间上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然而他绝不会如此轻易的承认青春的流逝,因为他携带的理想,还等着去实现。他相信生命、期待青春,他认为只要是奋斗,青春就会是美丽的。一句“妈的,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将他的生命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的前半部分“他”行走在北方的大地,上下求索“他”心仪的北方的河,北方大地向“他”呈现了雄强而深沉的力量,当“他”回到北京进入紧张的考研复习,“他”的拼命精神就是对北方的河的冲决一切阻力浩荡而出的精神的模拟,“他”边复习边写“他”胸中的北方的河的诗,北方的河激荡着“他”,伴“他”走过了有苦有累有挫折有抗争的考研生活。高中《语文读本》曾有这部小说片断,是从“她”和“他”结伴去湟水开始到他们快要离开时“她”回忆在被火红的晚霞烧得沸腾的黄河岸边一个光着膀子的男孩正纵身跃入黄河的那个瞬间。两三页的纸就已经把那种力量传达给了那些正在学海中奋战的高三学子们,这样的生命意志和对困难不屈的奋斗精神激励着学子们分秒必争,同时激励着他们积极迎战着心里深深的苦海漩涡(面对高考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可以说,作品的前半部分写河,写的是河的精神,后半部分写考研,写的是人的精神,人的精神就贯穿在考研的拼命中,贯穿在买菜、盖小厨房的琐碎生活中,贯穿在克服重重困难去争取准考证的过程中,这一切都是那样的日常但又是那样的真实,是人生的真景,奔腾不息的河的意境终于沾染上了土腥气,与现实的人生体验密切地挂上了钩。虚(北方的河的精神)实(青年“他”的人生奋斗)相生,最终成就了一个现代独立人格,成就了具有现代意味的意境的诞生!
北方的河,雄厚、坚忍、深沉、内敛、魄力与张力俱在,既能忍受严冬深寒,又能挺过炎夏酷暑,冻结与流动,生生不息,沉默却气势十足的从脚下的土地上流过,身过之处,无不留下一种震撼人心的狂放与魄力。那份深沉,那份气魄,如一把剑,剑锋锐利,剑芒闪耀,剑身内敛。所以说,北方的河是不屈、雄强而又深沉艰忍的北方精神的写照,也是“他”的生命意志和追求理想精神的写照。在北方几条大河的漫游中,青年渐渐地吸取了北方山川的精气骨血,张承志曾经提到,他喜爱的形象是“一个荷戟( h è j ǐ )的战士”。岁月在流逝,躯体在衰竭,但主人公——这个荷戟的战士一直没有停止自己对青春生命价值的信仰。张承志的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总是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斥着对生活的乐观激情。
“理想、失败、追求、幻灭、热情、劳累、感动、鄙夷、快乐、痛苦,都伴和着那些北方大河滔滔水响,清脆的浮冰撞击,肉体的创痛和感情的磨砺,一齐奔流起来,化成一支持久的旋律,一首年轻热情的歌。”读《北方的河》就能感到这样的力量,不断的去行走,不断的去阅历,将你的阅历内化为你的知识,将你的知识应用于你的阅历。在经历了种种人事不顺和生活的逆境之后,主人公又想到了那一条条北方的河,而每一次,河总能给”他”以安慰和力量,还有什么样的情愫,可以比”他”的隐忍与奋力拼搏更有鼓舞力?比”他”的横渡黄河来的更有勇气?比“他”给予心中那个十二岁小女孩的宽容与信任,包涵而不掠取来的更深情厚意 ?这不正是荷戟战士的精神吗?
《北方的河》是一部意象万千的意识流小说,一部反时代反潮流的心灵巨著。是的,如今很少有这样的小说了。洗涤、升华人民的精神境界成了空话套话政治口号,庸陋恶俗的快餐式文字却备受人们追捧。每次读张承志的文字,总感到一股刚阳之气,他的文字是强烈的、粗犷的、坚毅的、铿锵的,就好像黄河的波涛,黄河上的夕阳,像一阵狂风一场暴雨一样拍打着你,让你染上浓浓的色彩,久久的沉浸在他所营造的氛围当中。是那么的壮美,那么的激昂,那么的阳刚,仿佛可以将所有北方的河拥入怀中,仿佛这个世界是那么的渺小,然后,不断膨胀。 阳刚,“刚”是自有高标准,不与人同流合污;“阳”是积极向上,无论生活多么不快乐,总抱着一颗乐观的赤子心,涌动着一股真挚的男儿血。
故事中“他”到 30 岁仍理想主义地对未来充满幻想,如今的社会却缺少了理想主义的激情,大谈成功学的今天,三十而立,要求的更多是经济上的独立,而非理想的达成。在这个言必称钱的时代,谈理想是多么可笑的事,但倘若人没有理想又是多么可悲的事!而且,如果将理想的重量托付于具体的人,那么这种理想是狭隘的,是可变的。人是最善变的动物,与其寄希望于人,不如把内心纯粹的东西托付给浩浩荡荡的河流,即便最后付诸东流,内心也坦荡。
他的理想,以今日的视角看来有些荒唐,但在这个荒唐的当下,无疑也是对我们荒唐生活的点醒。
你还有理想么?理想又是什么?
从“他”身上时时能体会到雄浑、勇敢、无畏、热情、坚定、硬朗。人到中年的我,第 N 次阅读《北方的河》的我,红着脸,因为我每看一个字,就好像看到了自己身上潜藏着的懦弱、浮夸、肤浅和幼稚!为了追逐并不值得追求的虚浮的名利, 生命本身那些本质的、深沉的正直和理想,竟然经常被我遗忘了,遗忘了那么久…… 于是,我极力地吸纳着“他”的力量,我感到“他”粗壮的血管里奔腾不息的血液在流淌,亦如“他”所爱的北方的河。我仿佛重新找到了自己,那个多年来迷了路的孩子,哦,我终于看到了家的方向了,我找到了心灵之家了!
我们这些还在追逐着心灵中理想的读者,也在自己的人生之旅中爱上了北方的河,以及那些相伴的粗犷、豪放与奋力。荷戟的战士,你象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被生活阴影涂黑的人生。如今我吸纳了你的力量,我的血液里混合着你的血,我唤回了我的勇气,我看到了我生命之河流淌的方向,我承受着新的责任,我更贴近大地。
谢谢你 --- 河的儿子!
我会经常到北方的河的岸边去看你,看你纵身跃入黄河的影子。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