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中学 范冠男
书 目:《一盏一盏的灯》
作 者:吴非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吴非,即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栋生,他也被钱理群等称为我国语文教育界的“铁骨教师”。我知道和了解王栋生先生很多年了,或者说,我在精神上追随王栋生先生很多年了。他主编过二十多种语文教学用书,出版过《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前方是什么》《污浊也爱唱纯洁》《古往今来99年》(台湾版)等近十本书籍。此次出版《一盏一盏的灯》,其中的文章虽不是出自王栋生,但无一不与王栋生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读至书本最后一页,我潸然泪下。王栋生先生自患了眼疾后,视力大受影响,他曾说读书写作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如今岁月在他身上的痕迹愈发深刻,他再也没有办法像以往那样尽情读书和写作。读《一盏一盏的灯》,我似乎看到一面目沧桑的老者,手提一昏黄的灯盏,步履蹒跚于浓雾弥漫的黑夜,那镇定又期待的神情告诉我,他在寻找,寻找一盏一盏的灯,他手里的那种,或者说,他心灵深处的那种。我知道,那一盏灯就是他心里的一个梦,一个和教育有关的梦,一个用生命里全部热情燃起的梦。
? 照亮教育的基本常识
有教育理想,恪守教育常识,心中装着学生,你就能洞察真相,你就能不会被眼花缭乱的假典型伪模式遮蔽双眼。[1] ——王栋生
王栋生是一位真性情的老师。他在别人眼中也许是特立独行的,也许是乖张叛逆的,然而研究他的一言一行,只会让人觉得,他所有的言行举止都是在诠释怎样做一个“正常的人”。他敢于对假恶丑说不,他敢于思考和怀疑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准则”,他总是说自己只不过是坚持要做成几件事,只不过是在捍卫一些“常识”。他就像一个呐喊者,让人时刻警醒。
《每个儿童都是珍贵的唯一》[2]讲述了一个上公开课需要删减学生的故事,主人公丁爱平老师对此内疚而心痛:“当下的教育,太需要一种静待花开的从容、优雅的心态。当我们迫不及待地追求完美、速成优秀的时候,很多儿童正承受着巨大的成长压力,即便心智成熟得早一些,也常常是耗尽心力,昙花一现。”[3]在平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在无意之中忽略一部分学生,工作的繁忙也会导致我们再也想不起这些事,更可怕的事,也许我们正在日渐失去一颗敏感的、平等的心。“如果从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当下的教育现象,我们不能不为之羞愧;而如果对这样反教育的现象习以为常了,那则是教育的羞耻。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有这样的反思。”[4]
我们之所以会在日渐麻木的工作中看不到学生的期待和渴望,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脚步太快了,快到孩子们已经跟不上我们的脚步了。“功利主义的教育观泛滥,教育的细节必然被忽略,学习也就变得无趣。”[5]我们只看到孩子们越来越不爱学习,越来越叛逆难教,我们看不到孩子们眼里的孤独,心里的悲伤。我们太过注重孩子们的成绩,关心不到孩子们为他们的成绩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总是在否定孩子们的努力,否定孩子们的才华,否定孩子们的创意,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总是在试图把他们变得整齐划一,变得百分百优秀,却忘记了这些所谓的“优秀”根本就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事业成就感而弄出来的赤裸裸的对一个个孩子的刁难——一群成年人对一群孩子的刁难。、
本来“正常的”教育常识,现在却日渐演变成了“可贵的”教育品质,如:有爱心、平等、正直、尊重教育规律……太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这些都是常识。这是多么苍凉的事实。
? 照亮学生的精神生活
那一盏亮着的灯能照耀他们走多远呢?和任何职业群体一样,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追求灵魂幸福。然而,每个来到学校的孩子,都希望在这里找到朋友,找到精神标杆。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6] ——王栋生
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在于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心灵、需求、渴望、梦想、直觉、灵性等,能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能够感受到学生敏感、丰富、细腻、独特的内心世界,能够包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能够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丢失了“钥匙”的男孩》[7]讲述了一位教师帮助一位被班里同学讨厌的男孩回归集体的故事,主人公梁俊杰老师没有因为全班学生都讨厌那位男孩而盲目地禁止他在学校用餐,他愿意去关注男孩的精神生活状态,愿意和男孩沟通,帮助男孩回归到正常的集体生活。《开在角落的花》[8]讲述了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故事,主人公林虹老师得知这个孩子躺在地上以后,愿意蹲下来顺着孩子的目光去看儿童的世界,当她看到孩子亲吻开在角落里的小花时,心里最柔软的角落被感动了,她意识到这些特殊的儿童需要的其实并不是怜惜,而是关注和爱。
失去了对学生精神上的关注,教师就容易忽略学生身上美好纯洁的灵魂,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教师不在意他们的感受,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感会因此慢慢减弱,这对学生的独立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应当是教师能够给予的对学生最大的人文关怀。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关注学生的愉快,能想到学生可能的心理负担。——你如果始终能像春风一样,你的学生心头就永远不会有阴影。”[9]我常常觉得,教师应当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问题。学生不是机器,学生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他会有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而教师却容易忽略这些。人的情绪会影响人的生活,学生首先是一个人,进而才有其他。当学生出现一些反常行为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做的也许是倾听,真诚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王栋生所说:“和有智慧的教师在一起,儿童有精神依靠,他们就会远离恐惧和忧伤。”[10]和学生相处,最可怕的是教师持有偏见,教师如果不能做到客观、冷静地看待学生的问题,那学生永远也不能在教师那里寻找到精神的避风港。
? 照亮自己的美丽人生
既然教师是阳光下最幸福的职业,教师应当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教师只有像个真正的人一样地享受自由和快乐,他的学生才能真正地热爱教师,敬重教育。一个有热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把自己的工作视为“奉献”的。[11] ——王栋生
职业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事业则是心之所向、情之所往。王栋生不喜欢“蜡烛”、“春蚕”的比喻,反对媒体称他“坚守讲台”,他觉得媒体用“坚守”这样“壮烈”的词语是对他挚爱的教育事业的一种不理解,甚至是一种亵渎,王栋生喜欢用“灯”来比喻他的职业,这就是他把他的新书命名为《一盏一盏的灯》的原因。2010年,王栋生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提早退休,然而退休之后,王栋生仍然坚持写作,坚持研究语文教育教学。他在研究语文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已经走了近四十年,在未来的日子他仍将继续坚持不懈走下去。对于王栋生来说,教师是他的职业,教育教学则是他毕生追求的事业。他常说,教师如果把教师当作职业,那么永远摆脱不了“匠”气;教师只有把教育教学当作事业来做,他才会从中获得乐趣、获得成长、获得自我价值感的认同和事业成就感的提升。王栋生便是这样实践他的理想和事业的。
教师的个人修养将直接作用于学生,所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12]。因此,教师的修养决定了学生的修养。王栋生常说:中国固然需要大批的教育家,但是,我们的国家更需要大批人格修养合格、专业素养合格的教师。[13]
肖培东老师在《我要这样生活》[14]中写道他要幸福地生活,幸福地教书。这是一篇热情洋溢如春风般的文章,看得几乎可以让所有老师都为之动容和落泪了。“我可以是蜡烛,但请允许我不断地为自己添油剪花,我不愿意永远用微弱的光烛照我暗淡的前程。”“我一直希望,站在语文讲台前的我健健康康,我声音洪亮,我精神焕发,我阳光生动,我耳聪目明。”“未来的日子,我还愿意我是个孩子……”这样一句句热情的话,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教育的老师。这样一位健康的教师,不正是我们期待中的自己吗?
教师属于社会人,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也不例外。教师会有自己的价值观,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教师更有处在教育事业中社会对他的期望和约束。在现今社会,教师该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信守教育理想,提高自身修养,是每个教师的重要人生课题[15]。只有爱自己,强大自己,我们才有可能去健康地爱学生,照亮学生。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盏灯,为孩子们稍稍照亮一段成长的前程。愿我们美丽的教育梦想终有一天走向成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吴非.一盏一盏的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218.
[2] 吴非.一盏一盏的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77.
[3] 吴非.一盏一盏的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79.
[4] 吴非.一盏一盏的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77.
[5] 吴非.一盏一盏的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87.
[6] 吴非.一盏一盏的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2.
[7] 吴非.一盏一盏的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30.
[8] 吴非.一盏一盏的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6.
[9] 吴非.一盏一盏的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20.
[10] 吴非.一盏一盏的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26.
[11] 吴非.一盏一盏的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228.
[12] 王栋生.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P245.
[13] 王栋生.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谈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J].基础教育课程,2007,(2).
[14] 吴非.一盏一盏的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228.
[15] 信守教育理想,提高自身修养[J].来自互联网http://www.bdqn.cn/news/201212/714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