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宁波市镇海中学 金凌俭

 

书 目:《我们这一代读书人》

作 者:钱文忠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合上书,方才惊觉自己已经领略了一道 20 世纪中国学术和文化的风景线。

  不知道怎么描述这样一群人,更不知道自己内心的不安此时此刻如何进行自我安慰,想到了这样一句话——生活在别处。

  钱文忠辑录的其师傅季羡林先生回忆其师友的一篇篇温馨暖意的文章向我们揭示了季老的交友之道,并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认识和理解老一代读书人那份坚守的兼济理想和家国情怀。季老的文字虽然平实无华,但是却有一股魔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季老笔下那一个个民国的鲜活的人物。什么是读书人?这本书引起了我巨大的反思。 这一代的读书人,或率性或周正、或张扬或内敛、或坚守持正或委屈隐忍······除此之外,还有读书人特有的那种相知之谊,即使岁月如何无情的冲刷,他们也不会忘怀。君子之交虽淡如水,却亦刻骨铭心。  

  这些读书人,他们有坦诚、拼劲、坚韧、重情重义,活的坦坦荡荡,活的一身正气。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是一丝不苟,按季老的话来说,是性情中人,也是素心人。我们的这个时代似乎少了这样一些东西,蓦然发现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少有读书人,很多充其量也不过是读书的人而已,而自己此时则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孤独和渺茫。

  如此说来,我实在是没有经历过什么疼痛,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不过无关这些,我还是活了二十来年,说的好听,我是在成长吧,说得难听,是永远在挣扎。

  是的,内心的不安或许只能由这样一句话“生活在别处”带来些许释放。

  现在多少人都在喊着追寻精神价值,追寻精神家园,但是其中不知道有多少“伪精神”“伪价值”,当这些“精神”来自自贬自狂,为了“精神”而建筑一个“家园”,那是在亵渎“精神价值”。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内心痛苦了,我何尝不是偶尔在课堂上亵渎了这个字眼呢?

  对比季老书中“多少年来,我曾默默的观察、研究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足,比起其他国家来,往往是相形见绌。被带上了许多离奇荒诞匪夷所思的帽子,磕磕碰碰,道路并不平坦。但是到了今天我从知识分子口中没有听到过多的抱怨言谈。为培养青年学生,振兴祖国学术而拼搏不辍。”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在别处”诠释了“精神价值”的真正意义。

  专门为这句话考证过,“生活在别处”歌德说过,海德格尔说过,法国诗人兰波说过,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也说过。他们的真实生活很悲惨,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在别处。我想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在别处”,也敢于“生活在别处”。这种精神释放不像我们寻常认为的那样简单批判抛弃什么、突破什么、改变什么,而是从整体上将自己抽离出来,放逐到陌生之地,面对另一个世界。这是我对这季老笔下的“一代读书人”无知的见解。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如何历经季老笔下“时光是超乎物外的,它根本不管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其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国的老知识分子无不有切肤之痛,大家心照不宣,用不着再说了”。

  我愿意造就另一个天地,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与原来的自我距离相去甚远,会产生冲突,却很少有可能做到和解,我愿意去尝试。

  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把精神分为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幼童。它就像人的一生轮回,从我们牙牙学语的童年开始,在我们漫漫路途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必须有一种骆驼一样负载重物的能力和精神,学会承载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压力,学会坚忍不拔,学会仁义礼信。在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面对生活中所有苦难和荣耀的时候,一种想要获得自由的感性认知便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得到积累,如同一头初醒的雄狮即将在咆哮中重获一种新生和自由,狮子虽然无法创造新生价值,但它可以开创一种自由——一种让我们的灵魂充分得到释放的自由,我们不再为损伤自己的骄傲而贬低自己的卑微,也不再为嘲笑自己的智慧而暴露自己的愚蠢。

  曾经一学生课后和我这样说道:“老师,你为什么要纠结于这样去解读这个一个争议人物呢?或许他内心为自己的做法早已鼓盆而乐。”当时,还和他争论了许久,现在才发现学生远比我看得透。

  我们需要一些内心的坚守,因为只有外部对我们不足以造成大的影响,我们的心灵的独立运行才得以可能。现实不可能重现季老笔下“一代读书人”的那种境遇,我们追寻自我的“生活在别处”是为了解决自己面对的精神上的“房地产泡沫”,追寻“生活在别处”下的“精神居所”。穷了,在精神价值上自我勉励;富了,在精神价值上获得安顿;遇到苦难,在精神价值上获得一些升华;面临冲突,在精神价值上获得一丝排解;伤害别人了,在精神价值上作出谴责,做错了事,在精神价值上铭刻羞耻。

  如此而已,又何尝容易呢?坚守无效的时候,万万不可动摇,这只是一次历经而已,“一代读书人”更多的就是精神价值追求,我们只有对这“精神价值”追求多一点“贪婪” , 那么每一次的历经会让我们更加有自信、更加成熟去做“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达到的是内心的一份宁静、一份快乐、一份自由,如海德格尔说的“人,诗意地栖居”,一种多么美丽的生命状态:达观、逍遥。自然的诗画,诗画的自然,是最美好的精神出路。

  一番内心宣泄后,“一代读书人”还在脑海,终究要思考如何进一步实践属于自己这个个体的精神价值,目的也是让自己精神快乐幸福点,热爱生活工作而已,还有一群可爱的学生!

 

 

©2006—2014 教师话坊
浙ICP备 0701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