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中学 王梁
书 目:《新学校十讲》
作 者:李希贵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我在一位即将升任正校级领导的副校长案头发现并借读的。李希贵关于教育的思考和实践的文字这几年频繁见诸于各大报刊杂志或结集出版,成为不少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参考和典型效仿,引领了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实乃中国基础教育界标杆性、领军式人物。三年前笔者还曾有幸实地参观过北京十一学校,其间被该校的校园生活形态、师生的风貌才情所深深感染,由衷感叹“这或许是中国最好的中学”,及至读完这本《新学校十讲》,我愈发相信自己对于十一学校及李先生的欣赏赞美并不仅仅是一种直觉判断或情绪化冲动,以“十一学校”为基地和代表的“新学校”的确是我们向往并孜孜以求的理想模式。可以作为印证的一点是,在 2014 年暑期公布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名单中,十一学校申报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成为两个特等奖之一。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许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说法。但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真正能称之为理想学校的数量不多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李希贵先生在其自序《重新定义学校》中指出的,现在很多优秀学校,其评判的标准基本是外在的升学率、教育质量。当外界津津乐道、啧啧称赞这些学校所谓的辉煌业绩的时候,置身其中的师生的感觉和态度或许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不快乐、不幸福、不满意,对校方所宣扬的成绩麻木不仁甚至嗤之以鼻。这样的学校无论外界评价多么高,它都算不上一所“理想学校”。所以,他决心重新定义并改造学校,建设一所“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他将之作为十一学校、志同道合的实验学校及他本人的重大使命,这实际上是他整个行动研究的价值观的确立,虽然没有宏言大义,甚至都不能算做学术话语,但却直指教育本质,将学校主体人物的积极感受与体验作为第一要务,而且还直面教育现实,揭开了当下不少被自我标榜或被社会误读的所谓“优质学校”的真面目,这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和对教育、对师生的拳拳赤子心。
看得出来李希贵是一位行胜于言的教育大家,他的文字风格是直白、简洁和口语化的,但有良好的语言流畅度和思维逻辑性,全书没有漂亮的口号、华丽的文字、繁复的修饰,而这恰恰是一些所谓教育家、名校长、优质学校所习惯和擅长的,他们或他们雇佣的“枪手”往往能将简单的理念问题阐发得异常复杂繁琐,而在如何贯彻理念方面却显得苍白肤浅、办法不多甚至于根本就没有行动。李希贵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拥有一针见血的理论洞察力,还具备严谨科学、深沉绵厚的行动力,在这本洋洋 18 万字的专著中,他只在序言和第一章中用较少的文字阐述了新学校的背景、意义和目标(我称之为价值观),绝大多数的篇幅都在介绍他和他的团队是如何推进新学校建设的,发现了哪些问题、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开展了哪些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鲜有废话套话,有的只是对存在问题鞭辟入里的层层剖析,以及破解问题中环环相扣、有理有据、持续深入的详尽不保留的和盘托出,他不怕被同行效法、不怕被窃取“秘密武器”,他希望能够被分享、被指正、被推广,这又体现了其教育家的宽广胸怀、博大气度以及对自己和十一学校的高度自信。
从优质学校走向新学校,两者之间肯定有本质的区别,甚至横亘着巨大的鸿沟,如何实现跨越?在国内,也有不少学校在进行特色办学、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探索,但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缺乏科学思维和系统论证,大多数学校(校长)更喜欢谈理想、讲理念、抒情怀,而在实践中过分依赖想当然的经验主义或走一步看一步的盲动主义,不像西方教育工作者在理念之外更注重数据、做法和实证,这就很容易让我们倡导的各种好的观念和理念不具可操作性,无法落地生根。
李希贵先生显然意识到了这一弊端,或许与他曾任职教育部负责筹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当然更可能是源于他的一种管理、治学风格,他在开展新学校建设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行动及如何行动,在他规划的行动愿景中,他将自我认知、跟踪、分享、案例研究、学术团队作为整体的研究方式,他希望通过测量、透视、诊断、跟踪和对比、分析、研究,解决学校在课程、学生、制度、文化、教师和校长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而构建出一个新学校模型,能够为其它学校借鉴和嫁接、延伸。这是一个系统的架构,纵观《新学校十讲》,处处体现出东方思维中欠缺的逻辑和实证,充满了对学校教育各项工作本质规律的严密、深入的追问、分析与探索。他重视自我诊断,开发了以学生德智体美表现为核心的、涵盖 6 个一级指标和 18 个二级指标的学校自我诊断模型,并在制定学校战略时十分重视寻找挖掘关键成功因素和文化基因。他善于移植应用企业管理的方法,将客户、流程、测量、诊断、改进以及战略、制度、文化等作为走向新学校的关键工具与方法。如面对老师抱怨图书馆没有参考书和抱怨太忙等司空见惯的学校管理问题,他综合运用了客户要求调查表、帕雷托示意图、鱼骨分析图、图书馆采购流程图等工具来加以分析这些抱怨背后的实质,并寻找基于规律之上的改进措施。他在书中引用或原创了不少模式化的图表以及经典案例,显现了该项研究的专业深度和他本人炉火纯青的深厚功力。
本书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满鲜明的批判意识,对于很多管理者来说,学校就是那么个东西,管理和办学就那么点事情,一切都是那么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凭直觉和经验完全能够应付自如。然而李希贵认为我们对学校的认识和把握远没到位,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自我诊断,也需要我们跳出学校看学校,进而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发现学校的更多奥秘,所以在第七讲里,他发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身上的管理才能,发现了无处不在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发现了可以让人感动的每一天,发现了形式的力量,发现校长们其实做了很多自己不应该做的事情,等等。在《失败的新定义》一章里,他尖锐地指出相比公司,学校管理显得低水平、平庸化,他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将失败的定义狭隘化,进而导致我们似乎从来不会失败,但实际上,我们的管理行为存在太多的失败,他发现了 16 个教育的失败,还分享了十一学校是如何转危为机,在直面失败中创造全新的校园生活。
《新学校十讲》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专著,它需要读者用脑用心去领悟理想学校建设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行动、行动、再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