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金佩庆
书 目:《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作 者:俞正强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最早对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的教育思想产生兴趣的是在 2012 年、读了他发表在《人民教育》杂志上的两篇小学数学论文《数感,是如何丰满起来的》和《我们教对了吗——小学数学“字母表示数”例谈》之后。
两篇论文的篇幅都不长,读罢却有大快朵颐、余韵绵长的感觉。这两篇文章后来都作为主干篇目收入了俞老师的专著《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对于此书,我倒不是一气呵成把它读完的,大多是利用工作间隙、午休时间等,以调剂身心的心态断断续续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不过,每次闲读此书,总会有所得,总能获得一些趣意和启迪,不然我也不会坚持读下去。要知道,我可是一名高中政治老师——告别做数学题目和数学课本已经 30 年啦。俞老师的文章能让我这个当年因为不擅长数理化而选择读文科的人读得明白、读得饶有兴致,足以证明他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设计艺术的把握确实有其精妙、独到之处。这也就解释了堪称中国基础教育杂志“第一号”的《人民教育》、一本非数学专业杂志为什么会一年内两次刊登他的数学论文了。
在阅读中,我还拿俞老师的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我 78 岁高龄的老母亲身上活生生地操练了一回,居然大获成功。我在这里做个简单交代:乡下老母亲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闲不住,自告奋勇承担着处理我弟弟厂里废纸箱的差使。在与上门收购的小商贩交易中,因为自己没有上过学、不识字,曾几次吃了任由商贩记糊涂账的哑巴亏。要防止商贩漏记、少计,老母亲唯有亲自记下一捆捆纸箱的斤两才行。为此,从不服输的她老人家刻苦自学、硬是掌握了 10 个阿拉伯数字的书写。但是,因为搞不懂 0 有什么用,记账时遇到 10 斤或 10 的整数倍便束手无策。得知她的苦恼后,我便跃跃欲试,现炒现卖俞老师有关“位值”的概念和讲解思路,左比方、右比方,终于给老母亲讲清了 0 与其它自然数组合成数字时所起的作用。难题破解了, 0 不再是老母亲记账的“拉路虎”而是变成了“好帮手”,我收获了老母亲一脸的阳光和喜悦。随后,我将这一“教学案例”写成《我教母亲学数学》一文在 2013 年 12 月 13 日的浙江教育报上发表并将此文转载在自己的 QQ 空间和微信上。好友读后纷纷点赞、留言或转载。一位刚从师范毕业入职的小学老师说:“原来数学是这样讲数理的,学习了。”还有一位说:“金老师, 0 的用法解释得太神了。”我回复说:我是跟俞正强老师学的啊。内心洋洋得意了好一会儿。
《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一书是俞正强老师从事数学教育近 30 年的思考和心得。他这本书是写给小学数学老师的,意在有助于小学数学老师的专业成长,像我这样的读者算是个特例。但我作为高中政治老师同样能感受到的是,在字里行间、在他骨子里所浸透的“生本”的理念。俞老师想要的不是怎样帮助老师教出能考高分的学生或者数学平均分、均量值都很好的班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渴望解决的是两个问题:如何让孩子喜欢上数学这门课?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们破解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
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光有热情和想法是不够的,零打碎敲也是不行的,必须有自己比较系统的、有效的办法。什么办法呢?按照我的理解,老师要主动换位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克制情不自禁的“成人霸权”,确立“学生立场”,努力去建构民主的课堂,有童趣的课堂。我以为俞老师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到了。在数学教学中他充分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体验、一起感悟,在宽松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学生心中的学习困惑都充分暴露和展现出来。在课堂上,俞老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思维的特点和情绪上的细微变化,充分理透知识间的脉络,而不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他像对待种子那样,让他们获得足够的水分,给他们提供适合的温度、舒适的土壤,让他们自主生根发芽,彰显出生命的原动力。俞老师追求的是要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趣的,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一旦失去了兴趣,数学课就可能成为灾难,而这种灾难很大程度上是老师造成的。在《不过如此》一书中,崔永元甚至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而俞老师恰恰抓住了“兴趣培养”这一关键问题并总结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个性化的解决之路。
说实话,从知识的深浅来说,小学段的教学内容实在算不上什么深奥。因此,中学、大学的老师瞧不起小学(包括幼儿园)老师恐怕也是有一些的。就拿小学数学来说,知识本身并不难,而且基本上都有不可动摇的结论和答案。难就难在怎么来教这“浅”而易见、几乎都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知识。这才是值得小学教师穷其一生去研究的课题,里面包含着大大的学问、无穷的奥秘。面对这一难题,局外人不理解、看不起还没什么,怕就怕小学老师也不在意、也不拿自己当回事儿。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仍挥之不去的教育生态下,不乏有一些功利、浮躁的老师;也有一些入行不久的老师因为缺乏教学经验、没有名师指导而摸不着道道。但无论是老师的态度问题还是能力欠缺问题,其结果都会损害到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课后布置海量的练习和作业。这样,学习数学也就变成为简单的抄抄、写写、背背,变成了“体力化”的劳动。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既然都是有确定答案的知识,那么,即便是数学题,通过死记硬背步骤和答案在考试时也可以得高分的——无非是多背一些,学生负担重一些。于是,灾难也就发生了。
但俞老师坚决不那样做。在书中他总是强调要敬畏学生,要倾听和体会小学生的想法,要懂得孩子的想法与成人的想法不同,要小心细致地去体会学生在数学课思维活动中遇到的难处。俞老师坚信叶圣陶先生所言,学生就像种子,而我们老师的使命就要尊重种子的基因、个性,给它适宜的环境让种子破壳而出,让种子发芽生长。
在书中,俞老师用他自己的教学生涯告诉我们,教学不是把大人的思维强加到孩子头上,是要老师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来适应老师。面对稚嫩的小学生,我们不要那么理直气壮,不要把他们当做一张白纸而要当做种子。只有这样,我们老师才能感悟到种子的力量,并从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一路走来,俞老师始终不忘种子的使命,在课堂上把小学数学演绎得风生水起。然后,他就像一个荷锄的农人,在纵横的阡陌上享受种子生根发芽,次第花开的幸福。
《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一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引用俞老师自己多年从事一线教育的大量教学案例,以案说法,阐明什么是“种子课”、怎样上好“种子课”;下编则进一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的解决策略加以剖析,同时他还就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占主体部分的“种子课”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既有现代教育理论的高度、也比较系统,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还特别有实用性和工具意义;对“种子课”、“生长课”的课型分类比较新颖,也有其合理性;他对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思考,表述上还稍显“粗糙”、个别观点上也还值得商榷,但读后同样会有启发。瑕不掩瑜,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研读的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