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向阳小学 陈依琴
书 目:《爱弥尔》
作 者:卢梭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只要有一方泥土,一片阳光,树们便可以成长。那种成长是自然而从容的,我们丝毫看不见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可是它们又确确实实在成长着,那突然多出来的一片叶子,那突然多出来的一根枝条,无不说明它们在长大着。它们长得自自然然,心平气和,没有谁会对一棵树说:你长得太慢了,快点长呀!……我们的孩子们,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棵正在成长的树。”
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地,看了卢梭的《爱弥尔》,更加坚信“让孩子更像孩子,让孩子像树那样成长,多好!”
《爱弥尔》是一本很耳熟的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全书贯穿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让人不时掩卷回味。《爱弥尔》的核心理论“自然教育”——冲击现代教育的最强音,这样的观点的确有其先进性,对于当下很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还是很有冲击力的。
冲击一:让孩子有童年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但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衡量一名学生优秀与否,往往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考虑。中国现在大多数城市里的孩子的童年都要伴随着众多的补习培优。也就是说,在当今的中国,如果像卢梭描述的那样进行教育,是没有前途的。但是,如果照着“符合”我们国情的教育方法,儿童又无法得到一个幸福的童年,只能成为一台麻木的机器人那样进行着自己的人生。
冲击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本来都是好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坏了。”反观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孩子还没出生就在进行着胎教,适当的胎教也许还是必要的吧——只是家长们都太过功利了,仿佛要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在娘胎里就教完了才罢休,甚至是宣言:我要我的孩子是戴着博士帽出世的!等到孩子出世了,感到教育的使命重于泰山啊,个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比别人少的时间里,比别人小的年纪学到比别人多的知识,我们可怜的孩子们,周一到周五在被那大而沉的书包折磨后,周末了还要在这个那个补习班中奔波。
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儿童。而反思我们的教育,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等到孩子终于受不了了,崩溃了,就在那里埋怨和责怪:万恶的中国教育制度!
冲击三:到大自然中去增加直接经验
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多以啃书本为主,缺乏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往往不求甚解,毕竟学习的目的只是会算会做,而非真正的理解,教育的目标决定了教育的形式,那么这样的的理念和模式能不能让孩子科学完善地发展呢?基于一定的直接经验是很必要的,不仅增强理解也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也是卢梭在《爱弥尔》当中的重要观点,同样也是要实施“自然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他主张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在书中,卢梭让爱弥尔观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位置,并在实践中让爱弥儿切身体验到天文地理知识的作用,而爱弥尔从中得到的知识和体验也将是终身难忘的。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把自然教育当做一种态度,一种拓展视野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让大自然与教育自然地融为一体,孩子如一株株嫩绿的树苗,生机盎然,茁壮成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体现出了人本教育及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理念。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努力让孩子“成长如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