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秀洲区梅里小学 朱娟清
书 目:《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作 者:陶行知(周洪宇 编)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常年伏在我的案头。只要有空,便会去阅读和体味。我对书中的生活教育兴趣最足,印象也最为深刻。
“ 生活即教育 ” ,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每当读及,我就会想起一位德国学者说过的精辟比喻: “ 将 15 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 15 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 15 克盐全部吸收了。 ” 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融入生活之中,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
此话告诉我们: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
一、面朝生活,做 “ 活教育 ”
放眼四周,当下的教育还存在着种种遗憾。如:升学考试的高压,安全第一的捆绑,望子成龙的高期望 …… 于是,教育渐渐远离了生活。学生几乎天天被禁锢在课堂,封闭在书本,沉溺在题海,埋头在水泥钢筋的冷漠之中。春花秋月与他们无关,夏虫冬雪与他们陌生,一个个生命在寒窗苦读中被 “ 抽象化 ” ,被 “ 符号化 ” ,被 “ 非个性化 ” 了。
有人从理论角度出发称其为关注儿童科学世界的 “ 科学认识论 ” ,更有人从个体成长值来衡量美其名曰为牺牲一个童年换取一生幸福。果真如此吗?非也!
陶先生说: “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
咀嚼此话,我认为假如我们的教育把学生生生剥离了 “ 生活世界 ” ,而固定在 “ 书本世界 ” 或 “ 科学世界 ” 里,那么教育的意义就会残缺,教育的生命就会枯萎,那所谓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新课程改革等等也将是纸上谈兵。长此以往,儿童的人格就会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 ——“ 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 (《学会生存》)这样的成长造就的将是 “ 高分低能儿 ” 或者 “ 学习机器 ” 或者 “ 同一个模子 ” 或者 “ 生活叛逆者 ” 。
当学生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的时候其实是悲哀的,因为他们面临的将是情感干涸、价值平面,精神空虚,信仰真空,自我消逝,心灵荒漠 …… 这样的人能适应于竞争激烈的未来世界而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吗?不得不令人担忧!
二、面朝生活,做 “ 完整人 ” 。
每一个个体自新生命开始之时,就进入到生动的生活世界之中。当儿童一只脚跨进课程(教育)世界之时,他的另一只脚仍然在儿童生活世界之中。因此,他们的生活是人的生活 , 而且应该是完整的人的生活 —— 即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对人的生命存在而言,科学世界是一个抽象的世界,只是一个 “ 营地 ” ;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 “ 家园 ” 。
作为一个天真烂漫好幻想的童年个体,无时不刻对周身的花鸟虫鱼、季节变幻、天文地理等等充满着奇思妙想,那是涌动在血液里的鲜红的渴望,那是含苞在心灵里的欲放的花朵。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面朝生活,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解放学生、开放教材、体验过程、延伸时空。我以为这正是新课程落实三维目标的基石,更是学生的潜力能够得到春暖花开般的生长、绽放 ……
教育固然要传授知识,但更应以培养完满的人格为目标,建构人与世界的全面、丰富的意义关系,引导人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理解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如陶先生所说: “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
由此,我们的教育要树立 “ 社会即学校 ” 的理念,即 “ 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 ”“ 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 , “ 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 ” 蓝天白云、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 …… 这是一部最宏大的、深邃的、鲜活的 “ 无字书 ” 。
我认为在新课程实施中,在日常教育中,倘若能不断地走进它,阅读它,思考它,探究它,即能获得奥妙无穷的自然知识,认识奇妙精彩的大千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现实,体味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家长们,老师们千万不要以为这样会把儿童的心 “ 放野 ” 了,你看,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发现了地球具有吸引力;鲁迅从童年的百草园中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想象力;达尔文从大自然中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昆虫,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而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生物学家;还有贝多芬因为热爱自然美景创作了传世之作《田园交响曲》 …… 这些足以见证是生活与生活着的这个缤纷世界给予了他们情思、灵感、智慧、追求和力量!
三、面朝生活,做 “ 真教育 ”
陶先生说: “ 学游泳 , 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 , 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 , 做游泳的动作 , 纵然学了一世 , 到了下水的时候 , 还是要沉下去的。 ” 所以,我们的教育还要践行 “ 教学做合一 ” 的思想,即鼓励学生 “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 在劳力上劳心 ” , 如果 “ 手脑联盟,则污秽的垃圾可以用来点灯烧饭,窒人的氮气可以用做养人的肥田粉,煤黑油里可以取出几千种的颜料,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几百粒谷,无饭大家饿的穷国可以变成有饭大家吃的富社会。 ”
可见,唯有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才是生活真教育,才是武装个体生存技能,激发个体生命激情的一条大道,才是为人类生活永远向前向上所真正需要的。通过教学做,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人的发展价值和发展资源。有人说 “ 直接经验是储备金,是母乳。间接经验是纸币,是代乳品。 ” 假如视间接为本位并绝对化,就会导致知识与能力的分离和脱节。这是和当今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中强调: “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 我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来解读,认为其意是说我们的教育应该在教学做合一中获取直接经验,或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直接经验,从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概而言之,即是通过教学做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去生活,去经历生活的一切,去创造生活的美好;通过教学做,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把握生活,领悟生活,从而不断充盈生活智慧和生活精神。
事实上,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犹如一棵大树,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这一块肥沃的土壤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亦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 生活教育的生命力特别强,它今天不是完成的东西,明天也不是完成的东西,它会永远随着历史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 我相信 “ 生活即教育 ” 理论在新课改中一定会深入人心,因为,只有 “ 面朝生活 ” 的教育,才会收获到 “ 春暖花开 ” 的生机和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