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塘汇实验学校 姚建新
书 目:《教育是慢的艺术》
作 者:张文质
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该是读书的主流人群。
一、教育的慢不是 “ 怠慢 ”
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一个 “ 慢活 ” 、 “ 细活 ” ,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所谓 “ 润物细无声 ” ,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 “ 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教育的慢是一种理性的慢,而不是 “ 怠慢 ” 。慢是一种策略,是 “ 难得糊涂 ” ,更可以 “ 容错 ” ,它不是漫不经心,不是 “ 消极 ” ,而是让学生在慢中受道、慢中悟道、慢中知道、慢中会道,如果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对学生的教育 “ 怠慢 ” 了,就意味着放弃了他们,尽管学生的进步是慢的、我们教育的收效是慢的,但这些更应该激发出我们工作的热情,所以说教育的慢是智慧,是良剂。
长期以来,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也是在实践中慢慢形成的,我们的工作不能在教育中操之过急,更不能在教育中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行为,慢工才能出细活,教育没有捷径可走,它需要我们教师在等待中教出 “ 理想的学生 ” ,因为教育是关系着 “ 每一个人 ” 的。
二、教育的慢是为 “ 学生第一 ”
张文质先生指出,精英、尖子生毕竟是少数,教育的慢要侧重于大多数普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思想上有偏见、行为上有偏差的学生,因此,它是以 “ 学为主体 ” 、 “ 教为引导 ” 为目的的教育行为,但在现实中,教育出现了不少违背发展规律, “ 以教师的权威为标准的 ” ,甚至是 “ 大跃进 ” 的现象,这些行为应该停止,并纠正过来。
“ 自信方能使人信 ” 。教育的 “ 慢 ” 是要让学生把 “ 话 ” 说完,因为坐在我们身边学习的人,也许都在等候一种领悟、在等候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时机。育苗的道理和育人的道理是何等相似,其实质是相通的,蹒跚学步的孩子、爱迪生的成长、学生习惯的养成、每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 “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正因为如此, “ 减负 ” 就非做不可。 “ 慢 ” 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这个慢,更是让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由此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教师中,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育中更容易心浮气躁,难得安宁,回想自己的经历,也曾如此,但是后来,慢慢地就安定了,原因也很简单,自己有了一个对教育的认识。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慢在某种角度上是 “ 跟着学生走 ” ,而不是 “ 催着学生跑 ” 。
三、教育的慢是为 “ 师生沟通 ”
古人说:教学相长,教育 “ 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 在奠定 “ 学生发展 ” 与 “ 人格成长 ” 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有 “ 沟通 ” ,让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 “ 互通 ” 和 “ 相通 ” ,这种交流,会让课堂充满生机,会让教育充满阳光,更会让每个人受益匪浅。
我们说,一个人的学习历程是否愉快,这关系到这个人现在的学习行为、关系到他今后的生命质量。在课堂,教师采用稳妥、积极、向上、走小步的方式,让学生学好、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并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 教育是慢的艺术 ” 的理念也成为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在许多问题上,教师及时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方向,引导他们在人生的路上少走弯路和岔路。那种 “ 放任式 ” 、 “ 保姆式 ” 和 “ 命令式 ” 的教育,从其实质和意义上讲是扭曲了教育的本意,从 “ 双向通道 ” 被人为变成了 “ 单行道 ” ,这种方式是 “ 不合实际的 ” 、是 “ 短命的 ” ,因为儿童、少年时期的 “ 自学成才 ” 是不现实的。
四、教育的慢是为 “ 引领思考 ”
教育的慢是要留住 “ 孩子的梦想 ” 、 “ 引领学生有正确的思考和信念 ” ,可事实上,我们许多教师太急了,急于求成、急于求快、急于改变学生,这就会给学生的成长、给自己的心灵带来许多伤害。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育人的经验也是被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后,顺着这种正道,付诸实践,而不是常感慨: “ 我的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了 ” 、 “ 我忙里忙外,学生还不领情,还对我们老师充满怨恨 ” 。殊不知,忙碌是一种 “ 病毒 ” ,很多情况下,速度之快常让我们茫然而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对待教育的态度始终是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和持之以恒。
在如今知识化、信息化、社会发展进入了高速快车道的时代,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教育中 “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 的引导。教育又好像一棵树,需要将弯的树枝都折去,小树才会长成大树,才会枝繁叶茂。因此,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有细致地引导、深入浅出地讲解的耐心,而且在长期的育人过程中,这种耐心更应深入到每一次谈心、每一次辅导、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笑容中,不能总认为 “ 快 ” 比 “ 慢 ” 好, “ 多 ” 比 “ 少 ” 强, “ 讲 ” 比 “ 思 ” 有用,因为 “ 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 ”
五、教育的慢是为 “ 生命教育 ”
生命化教育观所提出的 “ 教育是慢的艺术 ” 是倡导大家 “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用生命去推动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用生命去引导生命,因为,教育不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孩子,而是为了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从这种角度看,教育的慢又是在为生命教育而服务,这种慢提倡的是教育要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要尊重教育规律。
张文质先生的字字句句,越发让我意识到对于 “ 生命的关注 ” 的重要性,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一位富有爱心,而又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教师。有时,当我们看到学生犯了一些我们认为是 “ 不可原谅 ” 的错误时会 “ 急 ” ,这时候,我们一定要谨记 “ 教育是慢的艺术 ” ,需要 “ 细水长流 ” ,讲生命意义,需要感情来动人,需要道理来服人,需要生命来相待生命,不因学生一时无法跟上 “ 成人的步伐 ” 、一时无法达到 “ 成人的标准 ” ,而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惩罚来满足 “ 成人的功利思想 ” 。
我们都有过陪自己的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经历,我们也不妨试着把需要帮助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从心底里由衷地对他说: “ 你慢慢来,慢慢来。 ”“ 慢 ” 看似要消耗更多的时间,但它却迎来了对生命个体的敬重,我们更需要充分利用细节,找对点子,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就能提高教育效果。
六、教育的慢是为 “ 回归永恒 ”
张文质先生说: “ 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 ‘ 立竿见影 ' ,缺乏期待与从容 ” ; “ 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 ” 。要知道,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性格、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长期的、耐心的工作。
放手是必须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然的。教育者的眼中应该没有歧视,他的眼中只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优点,都可以变得很优秀, “ 教育者力求教育的普遍性,而学生是个别的人 ” ,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时,才能更好地体验五味人生的苦辣酸甜,体验教育要 “ 回归永恒 ” 的含义。
无独有偶,我在读完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之后,又发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郭元祥写的同样是《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郭元祥老师在书中总结了他对于教育的 “ 慢 ” 的理解: “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
今天,我们作为教师,需要有 “ 长远意识 ” ,更需要在 “ 长远意识 ” 中学会当老师,在慢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第一要 “ 慢 ” ,第二要 “ 慢 ” ,第三还是要 “ 慢 ” , “ 慢 ” 应该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育中,应该渗透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融入于我们与学生的谈心交流中,虽然我不是教育的专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但我还是深知教育人的重要性和持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