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本真的教育做好就是创造奇迹

嘉兴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秀洲实验学校 王永生

 

书 目:《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

作 者:雷夫 #8226 艾斯奎斯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一位普通的美国小学五年级的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他获得过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 MBE 勋章,全美最佳教师奖。他 25 年来一直在洛杉机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老师,该校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很多学生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而雷夫老师班里的小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的前 5% 。一时间雷夫所在 56 号教室成为美国教育界的榜样与奇迹。

一、雷夫其实很淳朴

  创造这个奇迹的老师叫雷夫,他没有假期,无论寒暑假他都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每个周六他都不休息,整天上班,带着自愿跟着他的孩子学习,每天他都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当然也就牺牲了自己的休息和时间!他为了孩子,会去学音乐、学乐器演奏、学表演,去学各门学科知识,去学一切有利于孩子的东西,他做一切事情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是否对自己的小孩有帮助,他成名之后,拒绝好莱坞拍电影的邀请,因为他认为这样对自己的小孩没有任何帮助,虽然会自己带来很多金钱。他一直努力让自己做一个真诚的人。他从不欺骗,他在生活中是怎样的,他在学生面前就是怎样的;他有智慧,但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他很会与孩子沟通,但都出于自己对生活的真诚。他每年都带小孩外出旅游,这并不是学校的要求,他愿意且能够照顾好旅途中的每一个小孩,在小孩通过十字路口的时候,他会让四个方向的车都停下来之后,才让学生通过。他给学生做实验以致自己头发烧起来也不自知。他承认他的从教经历中经常失败,他坦白自己很多时候很无助、很绝望,但他从没放弃!他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不过的道理:成功没有捷径!“我并不是圣人,美国媒体总想塑造英雄,但我不是英雄!”雷夫经常这样讲。

二、雷式教育也朴实

  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的雷夫,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在他的课堂上有的只是朴实的做法,但正是这些朴实的做法诠释了教育的本真,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智慧。

  愿意讲五百遍。“我愿意讲五百遍,当一个小孩未能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时候。”雷夫如此表示。当我们讲了五六遍就抱怨不已并开始指责学生的时候,雷夫却愿意为他的学生讲五百遍!也许我们应该这样看孩子,学不好或没有学会,孩子自己或许已经陷入深深的恐惧与不安之中,这时他(她)更需要的是安慰、体贴、理解、同情,最重要的是老师诚恳的帮助,而不是责备与批评,而且责备与批评往往会让孩子更无地自容,导致自信与希望最终破灭。

  让学生自己承担。雷夫也遇到过很多“顽劣”的小孩,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没有办法教好每一个小孩,但他会让小孩自己承担责任,他会责罚小孩,但他给小孩的责罚只针对小孩相对的行为,绝不搞诛连。如果小孩在实验课上不遵守实验操作规则,他不会允许小孩再参加这个实验,但其他的活动他照样允许,也绝不迁怒他人,不会因一个人犯错而惩罚全班。当有人问,如果因为小孩违规禁止他做实验,使他有可能就学不到这个知识,你怎么看?他的回答是:“是的,他有可能学不到,但这是他自己的责任,他要学会承担。”让学生自己承担责任,这不等于老师放弃教育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生长出承担责任与自我改良的动力。

  教室里没有害怕。 56 号教室之所以会产生奇迹,不是因为这个教室多了什么,而是因为这个教室少了一样东西 -- 害怕。 56 号教室的小孩或许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害怕。没有害怕,学生会安心坐在教室里学习,那怕学得再不好,也不会有人讥讽不会有人嘲笑,相反只要你努力认真地学,学习再慢的人也会受到尊重、受到鼓励、受到信任。一位毕业的学生在给雷夫的信中写道:“无论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过什么事情,这个安全的避风港里,我所有的麻烦都可以得到解决。每当家中发生问题时,我常常躲到这里。即使在今天,当我寻找一个只有关爱和喜乐、没有愤怒和怨恨的地方,我还是回到我们的 56 号教室。”

  永远站有前面。雷夫提出了学生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一是“我不想惹麻烦”,二是“我想要奖赏”,三是“我想取悦某人”,四是“我要遵守规则”,五是“我能体贴别人”,六是“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他指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行为或者拒绝某个行为,尤其是做出一个好的行为都可以从上面六个层次去寻找“我要这样做”的理由。这六个阶段的也许并不具有很深奥的理论水平,但让我感到温暖的是雷夫的思维视角,他永远都是站在前面引导学生,教导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好行为,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好行为,他从不站在学生后面不断指责和围堵学生的不良行为,他一直在表扬、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他从不觉得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是理所当然,他告诉我们那怕就极小的好的表现也都是学生自我努力的结果,如果这种自我努力能被发现、被肯定、被鼓励,那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帮助学生获得自尊与自信。

  让教学过程本身散发无穷的魅力。如果你不能让自己课堂充满魅力,那对被禁止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也就没有任何影响力了。 56 号教室的小孩最大的痛苦或许就是不能参与雷夫老师开展的各项课堂学习活动。雷夫拒绝简单的重复操练,他痛恨死记硬背。他的课堂有三个特点,一是思维性的训练,比如在数学课堂上,他在黑板上写出 63+28= ? ABCD 四个选项空缺,然后让学生算出正确答案,再引导学生思考另外三个选项会是什么答案,为什么会是这个答案,学生不仅进行了计算的思考,还进行了错误思维的反思。如有一位学生指出 A 选项里应该填 81 ,因为会有学生忘记进位!他还有很多很多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思维训练,但他从不会一次给学生 100 道四则运算题,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做,然后订正,他认为这样是老师懒惰的表现,说明老师不愿意寻找更好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二是体验性的活动。他会开展大量的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让他最为得意的是莎士比亚剧的排练、演出,他认为这样的表演,会让学生学会终生受用的东西。如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可能成为舞台的主角,这种演出甚至能让学生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找到自我定位,找到人生支点。三是学习不只是为了成绩。他告诉他的学生,他与他妻子结婚前,她的妻子从来没有问过他的学业成绩,可见学习成绩并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但他在教给孩子们每一样知识技能之前,都会详尽地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它,所以他的学生在学习开始之前,就已经理解了所学内容对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而不只是为了那个试卷上的成绩,因而他的孩子在学习中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我们需要雷夫式的教育目光

  看完雷夫的故事,我也开始反省自己的教学生涯。当效率一词从企业生产中引入教育教学中时,我们很多教师学会计算成本,认为用教学效果除以教学投入就是教学效率,我们开始执着追求分子的最大化和分母的最小化,致使我们的教育迷失在了“唯科学主义”之中。教育的本真是促进人的发展,换言之,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是才教育的追求,这里需要关心、爱护、理解、同情、期待、真诚、善良、信任、鼓励、支持、尊重等等,在雷夫的课堂里,教育没有效率,只有效益。其实,我们从来不缺教育,缺少的就是雷夫式的教育目光—对学生、对自己的最朴实的目光。

  首先,我们需要温暖的教育目光。有专家说教师要目中有人,学生不是获得高分的机器与工具。教师眼中的人应该是生机勃勃的生命,是充满希望与诸多可能的生命,是可以展翅高飞的“雏鹰”。虽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教师的眼睛与医生的眼睛最大的不同就是,医生一眼就能看出疾病,教师则一眼就看到希望,好的医生能将病入膏肓的人医好,而好的教师则能将最微弱的希望与优点放大,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生命潜能。所以,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师最需要的是这样温暖的目光。目光所及之处,必是烂漫遍野、春意盎然!

  其次,我们需要发展的教育目光。不站在后面做监工,而要勇敢地站在面前引导,这才是教师的使命与正确定位。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现在有多落后,而是未来有多光明,有多少种进步的可能。这种发展的目光即是对学生的全面的教育引导,即是对真善美的无限追求 -- 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究,对善良品行的实践与信仰,对美的感受与创造。虽然中考高考分值不同,但体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与语文、数学一样含有等量的真善美。学业暂时落后并不意味着永远落后,更不意味着全面落后,我们往往会发现学业落后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人生道理记忆更为深刻,对老师的关心感受更为深刻。他们只是学业暂时落后,但并不缺乏感受真善美的能力。我们教师若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鼓励,也将必收获雷夫式的奇迹。

  再次,我们要有自我革新的教育目光。有专家指出教育的质量超不过教师的质量。教师的素养是教育质量的基础,作为教学活动过中最为自觉的一方,理应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从而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艺术化的学习过程,有能力为学生提供精神激励与精神家园。这不仅需要教师有不断学习的动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更需要教师有自我革新的勇气,不断革新自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等,破茧方能成蝶,成蝶方能翱翔于天地间。

  56 号教室的奇迹,并不是奇迹。 56 号教室里没有奇迹,只有本真的教育,如果你愿意做你也可以做到。

 

 

©2006—2014 教师话坊
浙ICP备 0701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