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飞英小学 何庆华
书 目: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作 者:王晓春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初挑选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来拜读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网友们的推荐,习惯看书前先看一下网上的评价。另一个是书名,有哪个教师不想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呢?聪明人干起事来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带着这份期望看完了整本书,就像王老师在尾声希望的那样,我并不是热血沸腾,而是陷入沉思。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班上的那些惹事积极分子,总是缺少耐心,有时候连他们的解释都懒得高兴听,马上处理。可想而知,这样的处理能有多少成效。或许眼前的问题是得到了制止,老师也清静了,但回头想一想难道它不会成为下一个问题的伏笔吗?就像王老师说的,到那个时候,问题肯定比现在的棘手很多倍。
书中每个案例后面都有王老师精彩的 “ 发言 ” ,有表扬,当然更多的是批评。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总是很好奇若是王老师遇到这个问题,他会如何处理。看到后来,我不再迫不及待看王老师的高招了,而是先冷静思考,看看自己的处理方法与王老师有多少差距。在一比一对照中,我反而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但是赞成、佩服并不能代表盲目的跟从,世界上并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无论多么正确的教育方法都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接下去,我想挑选书中的两种观念,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一谈想法。
一、上游教育再 “ 放纵 ” 一些,下游教育再 “ 收敛 ” 一些
下游教育,简单点说就是把重点放在事情之后,让学生承认错误,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下一次了。而上游教育,把重点放在事情之前,有点防患于未然的意思,当然,这个防患防的是下一次。说到这,想起了我们班一个小男孩。他有一手漂亮的字,批改他的作业本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从来没有乱涂乱改的情况。可是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他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喜欢动手打人。凡是和他做过的女孩子都逃不出他的 “ 魔掌 ” ,家长也有很大的意见,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让他独坐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呢?好像都是在做下游教育。每次他动手打了人,我都会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男孩子不应该打女孩子的,动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虽然他也会和我解释说他打人的理由,可在我看来只是很小的事,根本构不成打人的动机。所以我就断定是他的问题,让他跟别人道歉,并保证下次不这么做了。或许是我太天真了,天真地以为他会改正过来。直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告状,我才醒悟过来,他是改不掉了。
如果我的这件事交给王老师分析,他肯定会说老师没有科研精神。遇到学生打人,只是劝解一番,以为息事宁人就没事了。其实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一点也没有进展。反思一下,我对这个孩子了解确实不多,好像没有和家长沟通过,除了孩子生病。如果我在他第一次出现打人后,冷静思考。将他打人的对象,打人的原因进行整理。如果被打对象总是那么些人,那可能是对方有什么问题。如果他打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说了什么话,那可能他对这些言语有反感。如果他打人是习惯动作,可能在他的意识中,觉得打人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还有可能跟家里的教育有关,或许大人的一些事或一些行为影响了他。我想我除了在学校进行调查外,还应该找他家长好好谈一谈,将孩子的情况表明。说不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只有找到他打人的原因,提前预防,才能避免下次的 “ 战争 ” 。这就是上游教育。
二、追问为什么,少问怎么办
王老师这本书中的案例大部分都是老师们遇到的难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所以通过网络平台,问王老师怎么办。甚至有部分人把这个平台当成了一个装妙计的 “ 锦囊 ” ,遇到麻烦就来讨招,讨回去就用,用了管事就盲目高兴,用了不管事就盲目埋怨,管事不管事他都没弄清所以然。研究个案,王老师提出我们的目的不是 “ 解决这个问题 ” ,而是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学会探究的、分析的、逻辑的思维方式,学会自己动脑筋,所以我们要学会追问为什么。
在你不断追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的思路说不定就豁然开朗了,其实这也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记得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班里有个学生考出的成绩很不理想,其实我们之前也预料到会这样了。因为前几次模拟考试,他竟然一节课只考了半张考卷。经过多次批评,重考后,我想期末考试应该会认真些了。期末试卷一拿到手,我第一个看他的成绩,班级最后。当时非常生气,这时我发现试卷上有很多小洞,应该是用铅笔芯插的。由此我断定他考试时做小动作,一遍都没有检查,当时我给他家长发了信息,说了他的情况,可惜家长并没有给我什么回应。故此,我就没有多加询问了,其实是有了一点生气,觉得家长对孩子不够关心,对老师的工作不支持。
现在回想下,如果用王老师的精神,多追问几个为什么,说不定我就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呢。小孩子顽皮很正常,为什么他在期末考试中还这么贪玩呢?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无动于衷呢?我是不是该向他询问下,家长是怎么看待他这几次考试的呢,是鼓励多一些呢,还是批评多一些。莫不是他想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些什么,对老师的不满?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想法应该很单纯,不会想到用这种方式来抵抗老师。难道他想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看,这样一个问题,我能提出很多为什么?当时就是少了这些为什么,才让我觉得那么不踏实。因为我知道,他还是一点改变也没有,我也一点都没进步。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我深知要达到聪明教师这样一个阶段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我相信只要路对了,总会达到目的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