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放、品、忆:做幸福教师

杭州市余杭区小林中心小学 张锋平 姚芳丽

 

书 目:《被学生感动的 56 个故事》

作 者:杨卫平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清晨,在阳台上,一张靠背椅、一杯香浓的咖啡,伴着徐徐的轻风读书,真是一件大乐事。我就在这样惬意的环境下捧起了杨卫平老师的《被学生感到的 56 个故事》,时而大势畅读,时而反复咀嚼,在这一个个看似随处可见的故事里,在一个个貌似毫不经意的孩子身上,让我品味到了平凡中的感动,享受了细腻的幸福。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封面中“好的教育,学生应该是幸福的,老师也应该是幸福的,这份幸福来自师生彼此依赖、相互馈赠”这句话的真谛。

  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一个成功的老师必定是深得孩子喜爱的。如何去赢得孩子的爱是教育的奥秘,从杨老师的 56 个温馨的故事中我颇受启发。

一、拉一把,让孩子更耐挫

  我想每个班都有几个比较调皮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使我们头痛不已。而杨老师对这个有“打架王”、“啤酒王”、“旷课王”三王之称,因参与打架斗殴事件要受学校处分,为了逃避处分,才不得不转学到她班里的问题生,她没有放弃,仔细发现她的优点,并请他当纪律委员,当时这位学生对杨老师说:“老师,我读了八年书,挨了八年训,从来没当过‘官'……谢谢老师!”随即流下了两行泪水。接下来的日子这个“三王”之称的孩子改变了,到了学期末,他进入了班级“八强”,也成了公认的优秀班干部,长大后有了很出色的工作,但无论怎样忙他每天都会在杨老的博客中留言。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闪亮的一面,作为老师更不能让有些东西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只要我们轻轻拉一把,或许会给孩子带来一片五彩的天地。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班里的“小调皮”峰峰。有时把同桌的书藏起来;有时把回家作业忘记在家里;有时上课时在玩自己小玩具,有时……因此常常受到批评,但他的动手能力较强,一次在科学制作比赛中他表现出色,我表扬了他,发现后来的几天都比较懂事,于是我乘胜追击,让他当科学课代表,在同学面前也多鼓励、表扬他,他那“调皮事”渐渐地消失了,同学们对他的告状声也没有了。从此他与我也更亲近了。想想自己还好能及时“拉了一把”孩子,让他在小学的生活中有美好的回忆。

二、放一放,让孩子更自主

  “老牛自知夕阳断,不须扬鞭自奋蹄”。有些时候不管老师或家长总是不放心孩子,习惯于代替包办,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失去了自主的空间,其实我们应相信孩子,有机会孩子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

  此书第三辑中的一篇文章有段讲的是:杨老师放手让孩子们策划和主持家长会,主题、程序、衔接次都是孩子们自己敲定的,他们反复斟酌,反复切磋,还进行了两次的彩排。这次别样的家长会,结果是一致的好评,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体验了成功,这是多么宝贵的经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建构知识经验。

  回想自己班里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一次“六一”的庆祝会,我们班有一个环保时装秀的表演,因为时间紧迫,我让这批孩子先自己装扮,我先给舞蹈的孩子化妆。孩子们听到自己打扮一下兴奋了,小明穿上一条麻绳做的草裙,上身找了一个丝巾当披肩;丁丁穿上了塑料袋的背心,还自己用绉纸做了个领结;还有可可穿了一条报纸做的背带裙,自己还用报纸在脖子和手上绕个圈当装饰……,真没想到孩子们这么会搭配,他们的创意比我有趣多了。就一次无心的放手,却是成就了孩子自主表现的机会,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抓住机会放手让孩子去表现,孩子在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的会更快。

三、品一品,让孩子更友爱

  工作中往往有不同的困惑存在,有时苦思冥想也找不到的答案,却让孩子不经意间给破解了,所以细细品味一下,孩子或许会带给你灵感,成为你的老师。

  杨老师那篇“美丽的毕业谎言”故事中,小桃儿美丽的毕业谎言,这个机智的创见,让杨老师感悟到: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家长不能和自己的孩子真正地沟通?因为是我们常常把孩子仅仅当成孩子,我们不难做到对孩子尊重,却很难做到对孩子不苛刻,对孩子管束的多,说教的多,以至于产生了隔阂。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只有对孩子多一点尊重,少一点说教,孩子会更开心,也会更多的爱和信任。

  的确很多时候困惑来自孩子,解惑也受之于孩子。记得以前班里,有一个孩子吃饭很慢,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经常要三催四催的。那天孩子们都吃完了,又剩下她一个,我向往常一样催促着说:“朵朵快点吃,食堂阿姨都要收拾了。”她像没听见一样,还是慢吞吞的,这时朵朵的好朋友乐乐进来了,在朵朵旁边坐到下,并对她说:“朵朵你慢慢吃,我等你噢,好了我们一起散步。”接着一会儿朵朵就把剩下的半碗饭给吃完了。我看到这一幕内心好像被什么东西触碰了一下。是呀,孩子进餐本来就需要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才更容易吃得下,而老是催促不仅起不到效果,也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乐乐宽容的理解话语使天天很快就吃完了,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但在实际行动中往往会偏离,这怎能赢得孩子的爱。这次的事是孩子给我上了美好的一课。

四、忆一忆,让孩子更贴心

  面对细碎繁琐的工作,有时难免会有倦怠感,难免会心浮气躁,但在拜读杨老师的书时也把我带入了她眼前的幸福,缓缓地、轻轻地、悄悄地幸福的感觉溢满了心头。

  如“杯具里的幸福”杨老师去开会时忘了拿杯子,一个学生拿着杯子追上来:“老师,您的杯子,开会时间长,要喝水!”同事都很羡慕她有这么贴心的学生。还有“和我谈爱情的孩子”一文中,因为孩子们要毕业了,一个孩子对杨老师说:“老师,还有 106 天,我们就要毕业离开您了,到时候就只剩您一个人了,您想没有想过给我们找一个师叔,一起过日子?我们都走了,留下一个人,我们不放心!”。还有……就这样一句句平凡的问候,一个个贴心的动作,不仅感动了杨老师,也感动了我。

  同时让我也想起了自己的故事,一次我不小心腿摔伤了,第二天上班时,孩子们看到了伤口一下就拥了过来,有的说:“老师,是不是很痛?”有的还老远跑过来扶我,有的马上搬一个椅子让我坐,当时真的是又感动又幸福;还有毕业后有几个孩子常给我打电话,有的说:“老师我入团了”,有的说:“老师,我觉得小学好!”……当着一幕幕在我脑海中回放时,小小的感动牵扯着我的心,让我觉得再辛苦都是幸福的。品味着这份属于自己的感动,更激发了我对工作的热情,也更激发了我对孩子的爱。

  在读《被学生感动的 56 个故事》中,我体会到了化不开的师生情,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回想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也有十多年,虽没有像杨老师那样的智慧,但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耕耘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像杨老师一样,用发自内心的爱引领孩子们,走进一批批的孩子的心中,在付出与收获中品味这平凡的感动,享受这细腻的幸福。

 

 

©2006—2014 教师话坊
浙ICP备 0701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