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说》闲谈韩愈的教师观

杭州市三塘实验幼托园 吴吉丽

 

书 目:《中国古代教育史》

作 者:毛礼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韩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上继传统,下开风气。韩愈既是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也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他对教师问题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而《师说》正是集中地反映了韩愈的教师观。《师说》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唯一的一篇教师专论。《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 “ 存师卫道 ”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韩愈的师道观蕴涵了多重教育思想,道存师在,术业专攻、不耻相师等观点,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指导意义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师与道

  这组关系主要体现了韩愈对教师作用和地位的认知。他从 “ 存师卫道 ” 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 “ 传道 ” 的,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师说》开篇明义: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韩愈首先强调的就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后对于教师的具体任务,韩愈高度精练地概括为 “ 传道授业解惑 ” 。韩愈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就在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联,又有主次,重在 “ 传道 ” , “ 传道 ” 为 “ 授业 ” 服务。 “ 传道授业解惑 ” 的任务观,不仅体现了韩愈对教师的任务有了本质的较为全面的把握,而且从他把 “ 传道 ” 当作第一位任务,把 “ 授业 ” 作为第二位任务,同时把 “ 解惑 ” 提到应有的地位的排列顺序看,还可以看出韩愈对于教师任务的各个方面已经有了较为辩证较为合理的把握。用现在的话说,韩愈认为教学目的与任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时至今日,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仍没有脱离这三方面,只不过是由于时代不同,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以发展学生智力为本的教育思想,仍与当前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观不谋而合。可见韩愈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符合现今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以德育为首,严谨执教,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对韩愈教师任务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道与业

  此篇是对教师职业的具体阐述,提出对教师的职业标准。教师的任务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种具有较高要求的社会职业。从对教师的基本任务的认识出发,韩愈在其《师说》中明确提出了以 “ 道 ” 为本的教师标准。韩愈说: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他还特别强调: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这种以 “ 道 ” 为主, “ 道 ”“ 业 ” 统一的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把传道卫道作为最高目标,忠于传道,勤于授业,善于解惑。也就是说,只有 “ 道 ” 高德重,艺精业厚, “ 道 ”“ 业 ” 兼备,方可为师。可见,韩愈是把 “ 道 ” 作为为师的标准,谁有 “ 道 ” ,谁就可为师。因此,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社会地位的贵贱,凡有 “ 道 ” 就可为师,有 “ 道 ” 与无 “ 道 ” 是衡量能否合乎师的重要条件。在此,不难看出其择师的价值取向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反对以社会地位和资历作为择师的标准,而是以对学生负责为归依。因此,我们不能不叹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韩愈就已经将今天我们所说的政治与业务、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关系洞察得如此明晰 ! 如今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虽然我们强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实工作中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只重教书忽略育人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而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韩愈也提出了一些观点:一是教师需要广泛学习。《师说》第一段写道: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也就是说,现在的教师要向一切人学习,不论地位高低,年长年少,只要有可取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可惜的是,现在的许多教师只读应试之需的书,且少用研究的态度来读,也很少在业余时间再读其它的书。笔者以为,韩愈的 “ 广泛学习 ” 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良途。二是教师拥有敬业精神。当全社会都不把教师放在眼中的时候,韩愈却提出做那个 “ 传道受业解惑 ” 的教师,而且还要做有思想有品位的素质教育之教师,决不做那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的 “ 童子之师 ” 。如果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都具备韩愈的突破创新精神,在事业上勇于开创,敢于尝新,做薪尽火传的人文主义教师,那么素质教育肯定会在时下大行于世。三是教师具备高尚人格。韩愈说: “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可见,韩愈人格之高尚,教风之民主,态度之谦逊,学生观之前卫。

  三、师与生

  韩愈的师生观内涵很广。《师说》中说: “ 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 ” 人不是生而知之的,谁都会遇到疑难问题,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韩愈直接从 “ 人非生而知之 ” 的观点出发,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得出学者必有师。号召世人应敢于相师,积极求师。韩愈从古代先贤关于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朴素辩证观出发,在《师说》中表述了他对于师生关系的见解,主张实现一种平等的、师生互学、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指出 “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师说》关于师生关系和教学民主思想的表述,话语不多,却包含着丰富深刻的见识。它不仅说明了教师不是万能的人,也不一定是完人,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否定了学生一定事事面面不如老师的旧观念,而且还反映了闻 “ 道 ” 在先,以 “ 先觉觉后觉 ” ;攻有专 “ 业 ” ,以 “ 知之 ” 教 “ 不知 ” 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他还强调 “ 圣人无常师 ” 要 “ 不耻相师 ” ,提倡向德行高尚的人学习,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相互为师。在韩愈的师生关系观中,既有 “ 能者为师 ” 的观点,又有 “ 教学相长 ” 的含义。韩愈强调的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师生关系,他极力主张 “ 尊师重道 ” ,却没有走向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和教师权威的极端,这对我们今天处理师生关系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建设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对于我们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仍不失其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

  学史以鉴今。在教育事业大力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圣人的教育思想,是为了 “ 温故而知新 ” ,在继承中发展。《师说》中闪烁的积极教育思想,特别是通识教育观、平等师生观、创新学习观及终身教育观等无不对现代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006—2014 教师话坊
浙ICP备 07015805